老牌“潮商圈”只能成为“时代的眼泪”吗?
近日,陪伴广州24年,曾是广州潮流圣地和人气聚集地的“流行前线”因租约到期正式撤场。商场内大部分店铺已经搬离,尚未搬离的商铺在做最后的清仓甩卖,与昔日的热闹景象相去甚远。作为广州首家与地铁直接连通的大型商场,它的落寞,也再次印证了新商圈的更新迭代,而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旧式商业百货,最终也难逃淘汰的命运,难免令到不少广州街坊唏嘘与破防。
其实近年来,不少类似的潮商圈亦在逐步没落。在广州曾经风靡一时,后生仔最喜欢去的购物圣地状元坊,短短的一条巷子就有几百家商铺,人头涌涌就像现在地铁三号线,那小小的地方人挤人,如今门可罗雀;还有越富广场,曾经承载的是带领大家物质与精神世界追齐潮流前线的功能,谁在这里买过陈冠希、洪卓立、twins的海报,收藏他们MV盗版碟?还有拍的第一张大头贴,打的第一个耳洞,做的第一个美甲,吃的第一份秋葵寿司,买的第一只任天堂、BJD娃娃、动漫周边。可如今也落得一个无人问津的下场。无独有偶,在香港,曾经无论什么时候,里面的奢侈品永远不愁排队,被内地游客疯狂追捧的购物圣地——尖沙咀崇光百货,在今年3月份也撑不下去,结业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商场自身发展局限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消费需求不断转变,特别是经历了疫情时代,大家更倾向于户外开放,体验感十足、空旷流畅的商圈环境,而这些传统的商场普遍存在位置局限且环境动线杂乱,严重影响年轻一族的逛街体验。
再者,随着电商崛起,就别说缺乏整体运营和品牌效应的传统商场,像香港崇光这样的百货巨头,也从过去拥有传统老牌到小众轻奢,应有尽有的优势,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自己开设官方旗舰店,甚至各大航空公司下场搞直播带货等等,完全抢走了线下商场的风头,线下产品优势逐渐流失。去年在退租潮下,哪怕是在香港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哪怕是签下10年租约的一些国际大牌,也不惜违约说停业就停业。
老牌商场的暗淡伴随着传统商圈的没落,类似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但退场的命运其实并非完全不可改变。近年来,为了有更稳定的客流和消费习惯,很多传统的商场或者商业街区都在一窝蜂的玩出各种花样,打造各种网红打卡点。
比如说,全新开街的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不仅整个街区面貌和空间得到改善,同时在品牌业态、文旅属性、夜经济方面得到升级加强,在吃喝玩乐、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上发挥相应特色。
同样位于老城区的永庆坊、东山口等旧街区,也打造成了有独特格调的网红街区,吸引大量年轻客群。还有广州中华广场、地王广场也在适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了“商业+体育”的升级方向,也迎合了当代年轻一族热爱户外的特性。再到香港,九龙东新旧交融活化后的观塘海滨也成为了港人周末打卡好去处,骏业街游乐场变身成“工业风公园”等等……
当然,无论是传统商圈还是新式商圈,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成功留住更多年轻消费群体。传统商圈想要长久走下去,除了场景的升级改造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招商运营、持续性的品牌推广等各方面内容配合。总之,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断迭代,多元化“焕新”是很多老牌商圈势必要进行的事,否则它们最后只能被淘汰成为“时代的眼泪”。
(大湾区青年报评论员 吴慧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