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上强权在萎缩?中国定义21世纪!
全球海上强权在萎缩?中国定义21世纪!
近日,彭博社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社论,标题是《全球海上强权令人难以置信的萎缩》。文章以惋惜、担忧和震惊的语气表示,“放眼望去,陆权强国大步跃进。英国离开后的欧盟,更像一个陆权强国。长期以来,一直在陆权和海权之间摇摆的美国,又一次转向内陆。中国有能力像美国定义20世纪那样定义21世纪。但它的历史和地理,使中国成了一个典型的陆地强国。”
文章中定义的全球海上强权,就是全球海洋霸权,是通过海洋贸易、海军,掌控全球海洋贸易、运输和经济的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小政府国家”。所以,大英算一个,荷兰曾经算一个,美国算半个,现在又转向陆权了。
文章在念经,“这对自由贸易是坏消息。”
作者怀念“开门!自由贸易!”的大英黄金时代,慨叹无情的时间,批判德国的野心,赞颂英美重建了世界。老实说,站在大英的角度看现在的世界,那真的很悲观,“大英海军很难再像82年那样往阿根廷派兵了,而且已经被困在拯救海上难民的无尽工作中。”
我们不能跟着念经的人辩经,要脱离开原作者的局限去看问题本质。
海权和陆权的本质是什么?
海权和陆权竞争的本质是贸易成本的竞争。
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陆路贸易是长途贸易的主要选择。长途陆路贸易的成本有“极高的关税、极长的时间和路上的风险”。陆路贸易是接力赛贸易,而不是点对点的直接贸易,风险是各个市场分摊,不是由一个商队独立承担,利润也是如此。
航海时代来临,海上贸易成为了新的选择。长途海洋贸易成为可能,其成本是极高的风险、相对较长的时间和较低的关税(海洋的联通性),但是有运载能力的限制。海权可以通过技术、规模,完成垄断统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都在一部分时间内垄断了海权,这就是“全球海上强权”。1640年左右,荷兰人用海军垄断了印尼马鲁古群岛的香料,用海船运输运到欧洲就能卖出17倍成本的价格。除了沉船的风险,这样海运的成本远低于马可波罗式的长途陆路贸易,速度要快数倍,利润又远超其数倍。
看上去,海权的成本远低于陆权,但实际上,海权会给贸易增加隐性成本。那就是建构在“海权风险”上的整套金融体系——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兑换市场等等,进而发展成为“英镑霸权”。
每一笔海洋贸易,都要通过“风险投资”“预售期货”“兑换货币”“购买保险”等等金融手段进行额外支出,以对冲海运贸易的风险。而这套金融体系的几乎全部利润,都来自海权、海洋运输贸易。
在工业革命中,铁路和火车的发明,使陆权的长途陆路贸易发生质变——陆路运输的速度加快、运载能力极大增强、风险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区域陆路贸易的成本低于区域海洋贸易。区域贸易成本降低,催生了区域生产力的爆发,导致了大国的工业崛起,而严重依赖远洋贸易的大英帝国,由于自身生产力不足,所以在大国竞争时代落后于美苏德。
1916年,美国铁路业总投资达到210亿美元,几乎等于英国当时GDP的两倍,营收达到33.5亿美元,雇佣了超过170万人!美国就是靠全球第一的铁路线完成一战前的“经济内循环”。
德国为了发展经济,去修建2B铁路(柏林到巴格达),给巴尔干火药桶里塞满了火药。
英国作为全球海上强权,能够拿到的超额利润越来越少,与新兴陆权国家的摩擦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20世纪的一连串战争,交出了自己的霸权。
但是到1946年,美国人麦克莱恩参考铁路火车皮发明了集装箱,让海运货船的装卸效率提高、运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引爆了海运技术革命,使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远低于长途陆路运输。
美国因此全面转向了海洋霸权,同时也在全球海洋贸易中建立了“美元霸权”。从1946年以来,海运的技术不断发展,集装箱海船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最主要的经贸往来全部依靠海运,沿海经济全面压制内陆经济和区域贸易。
一吨货物在今天的综合海运成本,大概只有1946年的5%。1946年时,苏联和美国能势均力敌,苏联靠铁路横贯世界岛,美国靠海运联通五大洋。1990年,美国海运能用5%的成本进行贸易运输,苏联铁路却远远做不到,所以某种意义上,冷战的胜负在于贸易运输、经济活动的成本。
海权达到了物理的上限!
于是,随着海运成本的降低,美国国内的铁路公司一家一家倒闭,金融巨头一家又一家诞生。(1970年下旬,全美最大的宾州中央铁路公司宣布破产。)但是海权的本质——海运贸易的成本已经降低到了物理的上限。
第一,船只不能无限扩大,深水港的深度、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宽度是有限制的。船只也不能无限加快,高速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远大于经济效果。
第二,船只的运载能力已经达到了上限。除非人类能够发明“缩小光线”,不然集装箱轮船已经达到了船只承载物资的物理上限,不能再加了。
第三,金融系统已经太发达了。海运相关的金融系统本质是为了对冲海运的风险,但是在海运风险不断降低的现在,金融系统却不停从贸易中榨取更多的利益。对于现代金融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我们曾经论述过无数次。欧美制裁俄罗斯,光用一个船只保险制度,就能卡得俄罗斯欲仙欲死。
第四,海运到达港口之后,还需要转陆路运输。这就意味着,在飞机反重力技术突破人类想象前,陆权是不可能被海权彻底消灭的。
美国的海军基地和航空母舰,不能降低海洋贸易成本,还会提高海洋贸易成本。
物极必反。在海运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时候,陆地运输的成本还在降低!
贸易条约、地区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削减“关税成本”,高铁、载重铁路技术的发展提高运输速度、提高运载能力,还有新能源革命——高压输电、水电、太阳能、核电,持续降低陆路运输的成本。
能源内卷带来地缘冲突——新能源技术能不能突破能源内卷的桎梏?
近年来,美元武器化、长臂管辖、各种制裁都是对自由贸易的阻碍,让海权贸易的成本持续上升。而陆权与之相反,去美元化、逆全球化,实际上是在给地区性贸易降低成本!金砖国家为什么谈金砖币、贸易结算体系,因为贸易需要新的金融体系,来对冲风险降低成本。
所以,才会有这篇抱怨“全球海上强权在萎缩”“美国转向陆权”的文章。
恰好坐在历史的车上
文中提到,中国有能力像美国定义20世纪那样定义21世纪。
也许因为目前降低陆权成本的科技恰好都在中国,降低陆权成本的“一带一路”倡议、上合、金砖国家恰好是中国在推进,新能源革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核心也恰好在中国。以铺设铁轨所需的钢铁为例,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
历史的车轮在转动而已。但21世纪,不是霸权的世纪,中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像美国那样定义一个时代。因为——
陆运能够取代海运吗?不能。
陆运现在的成本还是比海运高,只能说海运算上金融隐性成本,没有那么便宜了。陆运只是给国际贸易增加了一种选择,是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正是这种贸易运输的多元化趋势,导致了现在货币多极化、多元化的趋势。
所以,这对自由贸易是坏消息吗?
不,陆权与海权的竞争,每一次发生的变化都在发展自由贸易,推进产业分工,推动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酸,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