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信息化时代,制造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制造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尤为关键。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美欧国家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利用技术优势积累了大量财富。
现如今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亚洲力量正在颠覆欧美国家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从总体数据来看,全球制造业已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且各方角逐愈发激烈,具体情况如何呢?
一、美欧占尽先机
凭借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市场红利,以美国、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迅速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中高端领域,牢牢掌控着最高附加值产品的输出市场,不过这种局面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三十年,一边是全球科技革新的速度逐步放缓,市场普遍缺乏革命性的产品输出,另一边则是金融服务贸易等行业快速崛起,美欧国家的经济重心也开始逐步脱实向虚。
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制造业GDP为2.5万亿美元,仅占其全国GDP的约10%,而美国将近80%的GDP都来自于服务行业的贡献。2021年,全球制造业产值约16.05万亿美元,美国所占比重仅为15.5%,整体影响并不算高。
可近几年,美国一直在推动制造企业回流,为此官方推出了不少补贴或征地优惠政策。现阶段美国依然活跃在全球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旦制造企业大规模迁往美国,将对全球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021年,欧盟经济体实现制造业产值约2.53万亿美元,几乎与美国的规模相当。考虑到欧盟的整体GDP要逊色于美国,可见欧洲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
在欧盟内部,其制造业产值的主要贡献方集中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而德国的贡献率更是接近三分之一。不过如今欧盟国家深陷能源危机和国际因素影响之中,能够维持现有制造业规模已是不易。
二、中国后来居上
而我国制造业总体产值已连续多年霸榜。2021年,我国制造业实现4.87万亿美元的产值,占当年全球总产值的30.43%,几乎等于美国和欧盟制造业产值的总和,“制造大国”可谓名副其实。从一个近代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到如今的全球第一制造大国,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辛劳是分不开的。
当然,制造业总体产值高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就强,毕竟影响制造业产值的因素不止有技术,还有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以规模换产值的结果往往只能是大而不强。
目前我国制造业最突出的痛点就是品类全、规模大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中国制造的能力还是处在全球的中低端产业链上,这样就极易造成国内相关行业的内卷,比如价格战或劣币驱逐良币。
三、挣脱旧格局
目前全球制造业呈现出美国、欧盟、中国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占比更是一骑绝尘,不过这种局面可能在未来十几年内发生显著变化。
从趋势上看,全球低端制造业正加速向东南亚或非洲地区国家转移,中端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也在收窄,而高端制造业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一场制造业的全球“大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我国要想继续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必须加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在移动通讯、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为高新技术产品推广提供必要便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优势,倒逼企业持续深耕新兴产业,并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制造业上游不断冲刺。
四、总结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行业市场持续低迷,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在未来十几年发生深刻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变化,寻找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定位。
对于我国而言,一味追求规模和产值已不再是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主流逻辑,如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持续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才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议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