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银行宣布降薪,银行人的薪酬问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到底有多少,各层级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恐怕银行内部员工都说不清,因为绝大多数银行实行的是“密薪制”。
所谓“密薪制”,是指银行内部人员的薪酬都是保密的,员工之间不允许相互讨论和打听。这种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从员工管理的方面来说,“密薪制”更便于管理。对于任何一个银行管理者来说,都会希望自己的员工把他的关注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上,而不是成天讨论自己的薪酬,斤斤计较,就这一点来看,“密薪制”更方便管理者随时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惩。
其次,从员工内部的关系来说,“密薪制”更好地保护了高收入群体,让他们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保护了低收入群体的自尊心,使得员工日常不会因为互相攀比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不良的情绪。
但执行“密薪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因此,很多银行的“密薪制”反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比如,“密薪制”的执行很可能有失公允。其实,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公正、公开是应该做到的,但如果是密薪,相互之间都不知道具体情况,也就无法比较,这样就会出现很多收入差距的产生没人解释,自然就容易产生不公正的现象。
再者,更容易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奇特景象,现在银行的薪酬除了基本工资和工分部分是固定的,其他像年终奖这样的奖励基本上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样,一把手的“喜好”无形中就会成为奖励的标准。有的一把手看中学历,有的看中资历,有的看中能力,还有的看中情商。民主的一把手还能做到奖励分配通过开党委会,听取各方意见,大家讨论决定。不民主的一把手不仅不开会讨论,还把分配奖励作为自己权力的一部分,认为就是自己说了算的事,很有官僚主义做派。这就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了,也严重违背了实行“密薪制”的初衷,长此以往,只会造成银行内部混乱,风气极差。
3月份结束的两会提到了金融领域改革,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我们在遵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社会分配秩序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消除“密薪制”,让银行员工人人都知晓自己的奋斗目标,人人都清楚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形成“人人想努力,人人争上游”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