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新华社、中国科学报等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类脑学习方法 有望引导新型类脑芯片设计
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基于神经调制依赖可塑性的新型类脑学习方法(NACA),可有效解决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灾难性遗忘”问题,有望进一步引导新型类脑芯片的设计。相关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
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铁林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由于采用反向传播(BP)等人工学习方法,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系统在学习新任务或适应新环境时,丧失了以前习得的一些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灾难性遗忘”,会对人工智能系统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人工智能迫切需要借鉴生物系统中的微观、介观、宏观等多尺度神经可塑性融合计算机制。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639760100101647&wfr=spider&for=pc
研究揭示神经习惯化表征钝化的应激内分泌反应
来源:西南大学
应激反应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不仅与抑郁和焦虑症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且可以预测五年后的抑郁和焦虑水平。此外,应激反应与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消化问题、睡眠障碍等身体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个体报告的应激暴露频次和强度也在持续增加,这更加凸显了对应激反应研究的迫切性。理解应激下的神经活动模式,探索应激下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于识别不良的应激反应模式,发展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杨娟团队在心理学、精神病学顶级期刊《心理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经典的ScanSTRESS应激诱发范式,首次从神经习惯化的角度探索了应激下内分泌反应的神经机制,以及习惯化反应的保护性因素和风险因素。此外,本研究的结果在MIST应激诱发任务中得到了跨样本跨范式的验证。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516.shtm
国内最大海底管道终端在海南完成安装
来源:海南日报
据中国海油8月29日消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最大海底管道终端在海南陵水海域成功安装,标志着我国深水工程技术取得新突破,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项目副经理徐化奎介绍,本次安装的海底管道终端为“深海一号”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20英寸长输管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连接管线和其他海底生产设施,采用不锈钢内衬复合材质,管径达508毫米,壁厚37.9毫米,重量达79吨,管径、壁厚和重量均创造国内海底管道终端新纪录。
http://hnrb.hinews.cn/html/2023-08/30/content_58464_16477657.htm
为世界首颗高轨卫星“编织”天线关键材料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已成功展开,卫星正式“上岗工作”。其中,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陈南梁团队创新开发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该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织”了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446.shtm
我国科学家揭示“蜀犬吠日”的春季气候成因
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8日消息,该所研究人员发现,青藏高原的大地形强迫是四川多云少晴气候现象的重要成因,春季高原地形强迫会显著增加中国南方的气流上升运动和中低层云量,引起强烈的云辐射冷却效应,从而减少地表的太阳辐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气候杂志》。
此次,研究人员重点考察了青藏高原强迫对春季东亚区域云量和大气能量收支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地形分布下,青藏高原的绕流作用可以增强中国南部低层西南风,并加速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产生有益于中国南部及其以东海域云量增加的动力背景;高原热力强迫会在高原区域引发显著的地表增暖和低层气旋,高原感热气泵抽吸作用在高原东侧将空气从低层抽吸至中高层,有助于中国南部春季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上升的水汽凝结后会产生大量的中低云并持续存在,进而产生该区域春季强烈的云辐射冷却效应;移除高原大地形后,中国南方春季的云量及云辐射冷却效应强度均会明显减弱。
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08/7a6a0e4be0164f39b985dcfed25a6b2b.shtml
贵南高铁8月31日全线通车
来源:新华社
8月31日,新建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南宁至荔波段(贵南高铁南荔段)开通运营,至此,贵南高铁实现全线开通运营。清晨,G4308次列车从南宁东站缓缓驶出,一路向北,往贵阳北站驶去。西南和华南地区新增一条交通大动脉,黔桂两地间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西南与华南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753444262628984&wfr=spider&for=pc
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8日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报告》显示,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8055块/32,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1亿个;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196万公里。在移动网络发展方面,截至6月,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23亿GB,同比增长14.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截至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1.23亿户,较2022年12月净增2.79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为55.4%,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吉林一号宽幅02A星发射成功
8月25日,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八)运载火箭,顺利将吉林一号宽幅02A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可为国土资源普查、智慧城市、农林业开发等领域提供更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连续第八次成功发射。
https://news.gmw.cn/2023-08/26/content_36789551.htm
国内首款商用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研制成功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移动8月30日宣布,国内首款商用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研制成功,有效提升我国5G网络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度。
射频收发芯片是5G基站的核心芯片,研发难度高,长期被国外垄断,被称为5G基站上的“明珠”。这款被命名为“破风8676”的芯片可以广泛商业应用于5G云基站、家庭基站等网络核心设备。射频收发芯片像翻译官一样,负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高速转换。“破风8676”采用的可重构架构设计能使芯片核心规格参数、模块算法、功能等可重新配置,有助于一“芯”多用,能有效降低成本、规模推广。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3959871039263997310&t=169345441925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D83D4C9B-FC1F-4019-8202-221C5D1258F1_715247523873&share_to=wechat
“海洋地质十号”船刷新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深度纪录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船25日完成最新科考航次,靠泊位于南沙区龙穴岛的科考码头。此次科考船首次在南海北部陆架开展302.07米进尺全取岩心科学钻探,刷新了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的深度纪录。
海上钻探是深入地球内部采集沉积物和岩石样品的勘探方法,是探测地球内部的最直接方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张金鹏介绍,本航次钻探工作离珠江口175公里,钻探水深92米,钻至海底深度302.07米。这次科考取得了我国陆架首口最为连续的第四纪地学钻孔岩心。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6252406403371355825&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643EBFF5-6F1D-45A9-BAA4-61F541A0F503_714896745003&share_to=wechat
最新高校人员任免动态一览表:
刘耀林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刘耀林(来源:昆山杜克大学官网)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官网更新信息,地理信息科学专家刘耀林教授已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https://news.dukekunshan.edu.cn/zh-hans/campus-news/prof-liu-yaolin-appointed-the-new-president-of-duke-kunshan-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