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马怀军检查燃气计量仪表。 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在双钱集团重庆公司动力控制中心值班。该中心整合了公司能源计量系统,搭建起动力系统数字化平台,为碳管理打下数据基础。 受访者供图
打开电脑,点击公司能源信息填报系统,满屏表格映入眼帘。审核负责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指标、按照碳市场动向制定企业碳交易策略、分析节能降碳措施的落地成效……双钱集团(重庆)轮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钱集团重庆公司”)的碳排放管理员马怀军熟练地运用各类碳排放核算公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我国“双碳”政策实施推动下,各类绿色新职业近年不断涌现。作为统计核算区域、企事业单位及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专业人员,“碳排放管理员”在2022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等工种。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与碳交易的活跃,企业提升降碳减排能力是大势所趋,将带动碳排放管理员等“双碳”人才需求加速增长。
碳要咋管才科学
马怀军从1997年开始从事能源动力类工作,目前担任双钱集团重庆公司装备部副部长一职,负责生产耗能计算、能源动力管理等事宜。除了本职工作外,马怀军今年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公司碳排放管理员。
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型轮胎生产基地,位于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的双钱集团重庆公司在2018年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后,一直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减污降碳工作。今年年初,为了更有效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公司正式设立碳排放管理员。“因为我拥有多年碳核查经验,在装备部的工作也和碳排放管理对口,公司便聘用我为碳排放管理员。”马怀军说。
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咋管才科学?目前碳管理领域的主流思路是将碳“价值化”,管理碳就像管理资产一样。
马怀军解释,每个被纳入控排管理的生产单位都有碳配额,即经主管部门核定,企业被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的总量。随着国家碳交易市场建立开市,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被转化为可买卖的商品,碳实现了市场流通。对于实现清洁生产的企业来说,若温室气体实际排放数据低于相应碳配额,便可将盈余部分拿到碳市场交易;高污染企业则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或在碳市场购买排放配额,将自己的碳排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
在碳排放管理员的眼中,碳成为一种企业资产:管好了就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没管好就是多余浪费的生产成本。
为了管好碳,碳排放管理员平常都做些啥?马怀军将其概括为4个部分:一是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征,制定中长期碳排放战略目标;二是负责企业碳资产管理和排放权交易、履约,包括对企业碳配额进行梳理,规划好项目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三是编制企业降低碳排放的项目方案,监督指导相关节能措施的实施;四是日常监测碳排放各项指标数据,做好项目日、月、年的统计报表比较,若某一时期的碳排放出现异常,则需要“找问题”“填差距”,通过各项措施将数据拉齐。
“碳排放管理员就像‘绿色医生’,为企业进行数据‘诊脉’并开好节能‘药方’,确保减排工作落到实处。”马怀军说。
管碳是件志在长远、功在千秋的事
做好碳排放管理并非易事。作为一项技术要求高、综合性较强的工作,碳排放管理员不仅要熟悉国家的能耗标准和政策,确保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还应掌握所在行业的生产工艺特征,为企业降碳减排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比如面对不同的生产项目,怎样合理配置天然气、电力、水资源等外购能源来减少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这需要我们综合衡量能源转换规律和轮胎生产工序。”马怀军表示,碳排放政策相继出台,对于碳排放管理员的需求变多、要求变高,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学习钻研更广、更深、更细的专业知识,跟上“双碳”时代步伐。
碳排放管理工作有时也会遭遇误解。由于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节能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且见效周期较慢,常有人认为,高耗能行业强调节能减排和提高生产效益之间存在冲突。
在马怀军看来,能源型企业降低碳排放是一个志在长远、功在千秋的过程:通过制定节能降碳计划和调整能源使用结构,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能,以更少的能源成本输出更多的生产总值,长远来看会带来更大效益。
马怀军以一项清洁能源技改项目举例。为了降低轮胎制造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双钱集团重庆公司根据实际进行了能源结构调整。马怀军算了笔账:在技改项目中,公司前期共投入2066万元。作为回报,能源结构调整后,能够实现年节能1.8万吨标准煤、减排5.6万吨二氧化碳的效果,这在碳交易市场上是一笔盈余可观的碳排放额。该项目已完工运行,降本增效效果显著,每年为企业节约至少1650万元。
除了技术节能外,作为碳排放管理员,马怀军还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带动公司全员参与节能。“这是我们公司自创的线上能源检查整改平台。在生产中,员工若发现任何能源浪费现象,都可将其录入平台,之后会有专门人员跟踪和落实相关问题,督促及时整改。”马怀军介绍了公司的管理节能措施,包括深度错峰生产、节能照明灯具更换、建立能效激励机制等。他表示:“看着企业碳数据实打实地逐月下降,生产和社会效益稳步上升,我感觉手头的工作充满价值!”
做好碳排放管理的人才培养
“紧盯碳交易市场动态和公司降碳表现,满眼数据、满屏表格、满脑子计算公式是常态。”马怀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马怀军的“忙”是整个碳排放管理行业火热的缩影。《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全国碳市场完成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等八大高消耗行业的覆盖后,配额总量可能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此背景下,不少企业纷纷设立并扩充相应碳排放管理岗位,“双碳”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天津市某化工企业员工介绍,其所在公司作为碳交易市场履约企业,此前只有1名专职碳资产管理师。考虑到碳资产的金融属性,未来公司可能需要50名专业人员。
面对激增的岗位需求,现有“双碳”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数量在55万至100万左右,而目前的从业人数只有约10万人,存在较大缺口。同时,碳排放管理员作为近年出现的新职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市面上有一些不正规的所谓“双碳”速成培训乱象,模糊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区别,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马怀军坦言,要明确碳排放管理员在培训认证和人才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建立相应标准体系,为相关行业输送真正掌握“双碳”测算和减排技能的人才。
做好新职业的人才培养是项细活儿,需要全面系统规划。去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高校教育加快布局,多所高校已成立碳中和学院,一批“双碳”新专业获批招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公布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涉及碳排放管理员的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参考学时和技能鉴定等,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管碳”步伐,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低碳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充满光明!”马怀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