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从“几条碎石路”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建市40年来,荆门交通运输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交通运输量级呈几何式增长,公水铁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荆楚新门户地位呼之欲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207国道与漳河大道枢纽互通。朱俊波 摄发展经济,交通要先行;改善民生,交通来开路。建市40年来,我市以执着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现如今,国道省道遍布城乡,高速路农村路四通八达,“一纵一横”水运主通道通江达海,荆荆高铁、呼南高铁襄荆段、沿江高铁武荆宜段建设如火如荼,高铁即将“疾驰”全国……4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荆门的发展骨架,连通着荆门人民的幸福生活。公路骨架密织成网
40年斗转星移。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1983年,荆门刚刚撤县建市时,全市公路总里程只有972公里。不仅没有高速公路,而且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里程少、标准低,农村很少有硬化的道路可走。40年来,我市公路交通不断提档升级,骨架网络日趋完善,为一座城市、一片土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未来。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297公里,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40年间增长了近17倍。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2004年6月,襄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荆门高速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之后,荆宜高速、随岳高速、武荆高速、枣石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我市各县(市、区)均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2023年,随着武荆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荆门至监利、荆门至随州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全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将更加完善。干线公路实现了由线到网的跨越。5条国道、19条省道穿境而过,国省道里程1629公里,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92%,全市国省道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形成了以荆门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为节点,内成环线,外向辐射,呈“八纵六横五联两环”的干线公路路网构架,进一步加强市域互联互通。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跨越。一条条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与快速公路网全方位联通。如今,全市所有乡镇、旅游节点,都已通二级以上公路,行政村100%通水泥(沥青)路,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通硬化路。全市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钟祥)、省级示范县2个(京山、掇刀)、省级示范乡镇11个,建成“美丽农村路”1044公里,农村公路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脱贫路”“致富路”。铁水航空四通八达一段铁轨,一个港口,一条跑道,都是荆门交通运输发展强劲的见证。建市之前,南北工业干线铁路焦柳铁路途经荆门,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建市以后,荆门铁路经过多次改造提升。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荆门的普速铁路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焦柳、浩吉、荆沙、长荆“三纵一横”4条铁路线,总里程449公里,拥有荆门站、钟祥站、京山站3个普铁客运场站和10个货运场站,年发货量575万吨、到达量1048万吨。然而,在高铁兴起的年代,周边多座城市陆续接入高铁网,唯独荆门在高铁版图中一直缺位。一路爬坡过坎,一路克服困难。2016年,经过我市多方争取,荆门人的高铁梦终于从梦想接近现实。2020年9月,荆荆高铁正式动工。2021年9月、2022年9月,沿江高铁武宜段和呼南高铁襄荆段相继开工。如今,三条高铁建设正齐头并进,预计2026年底将全部实现建成通车。3条高铁建成后,荆门将成为沿江、呼南两条国家快速铁路客运大干线的节点城市和全省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可构建至武汉、宜昌、襄阳、荆州1小时经济圈,至西安、郑州、重庆、成都、合肥、南京3小时经济圈,至北京、上海、广州也将缩短到5小时左右,极大地拉近荆门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作为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我市的沙洋港和钟祥港,都曾依托水运有过各自的辉煌。然而,随着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发展,航运繁华渐隐,风光成为追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国家大力发展内河水运建设,我市抓住机遇,加快航道提等,完善汉江支线航道,打造汉江黄金水道;建设完善港区综合码头,沙洋港、钟祥港成为省级重点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950万吨,形成了“一城一港一主体”的发展格局。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目前,全市通航水域12处、航道27条,通航里程458公里,“一纵一横”1000吨级水运主通道基本形成,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2月,漳河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三年后,漳河通用机场成为我国唯一大型水陆两用机场。如今,在漳河通用机场,不时可以看到飞机腾空而起,冲向蓝天。通用航空产业,已成为荆门城市升级、产业转型的一张靓丽名片。除了发展通用航空,荆门仍在快速推动民航事业发展。荆门机场、钟祥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等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未来几年,我市有望开启逐梦蓝天的新篇章。运输物流振兴发展清晨,随着“叮、叮、叮”的声音,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村民,依次登上崭新的85路公交车。85路公交线路的开通,不仅满足了片区群众出行需求,也极大地缓解了“菜篮子”进城难的问题。85路公交线只是全市公交线路中普通的一条,却浓缩了荆门市公共交通的巨大变化。建市40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探索创新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模式。如今,全市公交线路达到100条、公交车辆1003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40%;全市出租汽车1472辆,从业人员4000余人;全市二级以上等级客运站7个,农村客运候车亭960个,开通客运班线747条。公共交通路网在不断完善的同时,正朝着绿色、智能、舒适的方向提质升级。95128出租车电召热线、电子公交站牌、车来了App、手机支付全面推广使用,指尖化、数字化,让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更加智能化。交通的普惠,让城乡居民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方便、快捷、舒适、温暖的出行体验,让越来越多的荆门人“说走就走”,畅享便捷出行。交通运输是基础性产业和服务型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保障民生一直是我市推进交通运输建设的根本。近几年来,围绕“如何破解制约物流发展难题”,我市加快补齐物流短板、降低企业成本、便利群众生活;出台了《荆门市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拟定支持物流业发展4大类10项20条一揽子政策,筑巢引凤,招大引强;研究编制了《荆门市中心城区物流通道布局方案》,构建国际国内“四向八通道”,依托“三港两站”,打造“五大枢纽”。目前,全市有大型物流园33个,荆门公路港、荆门国际内陆港“两大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市—县—镇—村四级物流节点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物流企业22233家,其中规上道路运输企业37家,4A级物流企业20家,货运车辆2.8万辆;浙江传化、北京金瑞、东方海外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和顺丰速运、“四通一达”等14个国字号快递品牌落户荆门;全市公路开通了直达上海、深圳、郑州、西安、成都、广州、重庆、无锡、南宁、乌鲁木齐等26条省际零担专线,省内零担专线全覆盖;铁路开通了荆汉(欧)国际班列、宁波舟山港国际班列;水路开通了荆门—武汉阳逻港汉江首条集装箱定班航线;管道运输有5条成品油管线、1条输气管线,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物流通道基本形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荆门国际内陆港创成省级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市物流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货运周转量位居全省前列,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下降,“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荆门位于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交通优势和发展优势。“我们将尽快落实一揽子支持政策,打造区域物流发展政策积聚洼地。”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郑伦智介绍,全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优化物流通道布局,加快形成高效率、高能级、高质量的物流通道体系,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群众生产生活便利提供交通保障。荆门交通,正在谱写新的辉煌!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伟峙 通讯员 赵津津 韩青)
编辑:菲菲
二审:琳达
三审:黄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