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过去,海南曾被称为中国的经济奇迹,其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房地产繁荣。但是,这片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泡沫。
90年代中期的海南,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大量的烂尾楼和坏账却让这片土地变得令人疑惧。银行的坏账激增,四大国有银行面临的坏账规模可谓触目惊心。炒房热潮催生了大量的欠债和纠纷,整个金融体系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为了救市,海南省政府成立了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试图接管其他银行的坏账。初期,这家银行的业务增长迅速。到1996年末,其资本规模已增长了近94.3%。然而,问题很快开始显现。当地的一些小信用社为了高额利润,使用高息策略吸引存款,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银保监的领导曾表示,超过6%的收益率要小心,超过8%很危险,而超过10%可能要准备损失所有本金。
就像预言一样,很快,这些信用社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1997年,几十家信用社突然资不抵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政府决定将这些问题信用社合并到海发行。但合并后,海发行不仅需要承担这些信用社的巨额债务,还需要处理其冗余的员工和不良资产。
与此同时,海发行自身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原来,它在快速扩张的背后,也采用了高息筹资和同业拆借的方式。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刚成立时,就有近17亿的资金以贷款的名义流到了股东手中,形同左手倒右手。
随后,海发行也遭受了挤兑的危机。尽管央行进行了巨额注资,但最终仍无法挽救这家银行。海发行沦为了建国后首家破产的省级商业银行。这一事件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信用的建立需要时间,但毁掉只需一瞬。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海南再也没有出现过本土化的银行和信托机构。中央政府为了支持海南,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烂尾楼的处置却花了14年的时间。
2009年,海南被批准为“国际旅游岛”,这本应是一个转机,但房地产再次成为了经济的主角。短短五天内,房产销量创下了惊人的记录,相当于前一年的总和。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好兆头,但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很快再次显示出其脆弱性。许多海滩被开发为房产项目,而海南的年轻人则因为高昂的房价被挤出了市场。
回首海南的历程,我们不得不问:房地产真的是经济的支柱吗?海南的教训告诉我们,单一产业的依赖是有巨大风险的。真正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产业和长远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