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近期,上市公司再融资明显“收紧”。多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的再融资审核问询函,其中被询问的重点是“融资规模的合理性”和“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多家公司则主动撤回再融资申请文件。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融资阶段性收紧,有助于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十分必要。
证监会日前明确,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平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再融资新规将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一是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二是有效为最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三是规范相关企业和机构在IPO阶段的定价行为。
“再融资新规不仅可以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而且有助于遏制再融资乱象。”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便利度提高,发挥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助推转型升级的功能,但也存在部分公司重组后业绩“变脸”、违规使用募集资金等乱象。有的上市公司账上不缺钱,但仍热衷再融资,实际属于“圈钱”行为。有的公司再融资决策不审慎,盲目投资带来风险,损害了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因而,通过适当的财务指标设置再融资门槛,可以突出扶优限劣。据王尧基分析,目前再融资规模超过IPO,2022年沪市主板IPO、定增、可转债融资规模分别为1068亿元、2706亿元、1361亿元。适度收紧再融资,可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近几个月,有券商与银行撤回或宣布终止定增、可转债发行事项,其相关指标高于监管标准,再融资的紧迫性不强,而若实施,再融资的“抽血”效应较为明显。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杨前进在接受采访时称,此次再融资新规与降低印花税、减持新规等作为政策“组合拳”出台,主要目的是收紧股市“出水阀”,活跃资本市场。“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融资端与投资端共同发展,首先需要两端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有吸引力,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他说。
在杨前进看来,再融资经常出现巨额融资、频繁融资、募集资金实际用途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市场的“抽血”现象严重。而再融资新规不仅关注大额再融资,还对经营不善及财务问题比较严重的上市公司再融资作出限制,这不仅提升投资者信心,而且表明管理层重视投资端改革,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是A股市场的重大进步。
企业应如何对待再融资新规?平婧指出,从融资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上市公司应特别注意以下因素:第一,合理选择融资时点。上市公司应在认真评估分析过往资金使用情况的前提下,对下一步融资作出合理安排。第二,合理规划融资投向。上市公司需要对资金使用作出全面的部署规划,让资金服务于最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王尧基表示,企业需要理性看待再融资。很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继续通过杠杆方式扩张,再融资资金的投入很难取得理想的回报。当资金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变化时,企业应重视内生式增长,着力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更加注重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