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提升营商环境,各地有哪些经验可循?9月12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关注了日照东港区、淄博沂源县创新服务的先进案例。
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活力
一座大楼五年营收240亿元
“有了良好的平台和周到的运营服务,我们企业就能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主营主业。”《大众日报》8版刊发报道《一座大楼五年营收240亿元》,聚焦日照东港区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赋智赋能。
作为一个沿海成长中的地区,如何做好人才文章,为发展催生更大活力?东港区一开始就把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人才集散高地、人才创业高地进行打造。产业园建成之前,东港区就专门出台政策,对进驻企业提供房租“三免两减”,对企业职工给予房租、招聘、培训、社保等方面支持。
对几年前携企业进驻的中智集团青岛区域副总经理张明明来说,之所以来东港区投资,最看重的就是发展生态:经营场所是现成的,拎包就能进驻,区里提供的房屋补贴、财政奖励也让企业少了一层顾虑。
去年,东港区又出台了《东港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对政策进行再度升级,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
善于予、勇于舍,带来了强大吸附力。统计显示,开园以来,先后有104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亚太人才服务研究院日照分院等一批国内知名人才机构进驻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其中,世界500强、大中华地区100强投资的企业各1家。
平台搭起来了,企业引进来了,如何实现从“有”到“优”?
清晨,一走进大楼,驻产业园服务专员王海雷就直奔一家企业的运营现场。与企业的深入接触,让他更能了解创业者的实际需求。“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优良的项目‘雏凤’引进来,更要全程当好‘保姆’,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让这些‘雏凤’尽快成长壮大。”王海雷这样描述产业园的“育凤”职能。
留学博士、槃特兰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办者郭世民在产业园创业感觉很踏实。社保、招工、培训和孵化等一站式服务一应俱全,各种讲堂及招聘会、青创会、读书会经常在这里举行,对新进驻项目还有跟进创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企业“成长的烦恼”。
“有了良好的平台和周到的运营服务,我们企业就能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主营主业。”郭世民介绍,如今,他们已经与海外数百所大学达成合作,将100名留学人才精准输送到了高职院校、特色产业行业中。
“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负责定目标、出政策、抓要素保障,厚植发展温床。”东港区副区长郑丽丽介绍,东港区委、区政府明确了一名区级领导领衔,组建了一套工作专班全程跟踪服务,为产业园发展搭台。5年来,产业园全国性的合作交流洽谈会就举办了4届,与20多家海内外人才引进机构建立了合作,累计引进带项目进驻博士团队14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顾问6人。
早谋划、早搭手、早介入
沂源县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
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等用地需求,全链条专员服务,《大众日报》9版刊发报道《沂源县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关注沂源保障资源要素,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鲁山路东延建设工程项目全长1970米,东段870米为新建路段,计划投资5000万元;西段1100米为改造路段,增加慢车道、人行道、管网建设及路面提升改造,投资约8000万元。”近日,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科科长李伟拿出规划设计图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鲁山路东延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沂源县城东部,西起富源路,东至儒林河桥,周边涉及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及教苑名居等新建小区。原有道路是一条村间小道,作为附近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因年久失修,道路坑洼不平,给居民日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
“我们与县住建局等部门对接,从项目立项到规划设计都对项目单位予以指导,全过程参与其中。在为项目单位指导提报征地组卷材料的同时,我们两次到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项目的重要性和紧急情况积极沟通,为项目落地开放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争取了新增用地指标39.73亩。”李伟说,“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拆迁,即将开工,预计12月底完成主路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极大方便附近居民、学生的出行,保障群众出行便利安全。”
今年以来,沂源县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淄博市“三提三争”精神,聚焦项目发展涉及的资源要素保障问题,紧紧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等用地需求,精准配置指标,全链条专员服务,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针对部分重点项目立项晚、急需用地的实际情况,沂源县自然资源局组织业务骨干成立重大项目专班,坚持早谋划、早搭手、早介入,主动与企业对接,引导项目选址在符合规划、纳入成片开发范围的地块,同时积极与发改委等部门对接,及时组织材料,提前解决项目土地指标、规划调整、成片开发方案等工作难点,为提高报批效率扫清阻点。
记者:丁兆霞 杨淑栋
通讯员:杨琛 卢立平 马圣富 李宁宁
内容转化:尹燕燕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