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
界面新闻编辑 |
大模型和金融之间的融合日渐成为业内探索的重要方向。
“不同金融机构大方向是有共识的,即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基于大模型的金融领域应用一定要积极去拥抱。” 近日,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胡利明表示,包括经营效率和服务效率,服务的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他认为,大模型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肯定是革命性变革,因为此前的模型基本上都是非常专有且很细分的,是不具备大模型的通用智能。
“简单来说以前的智能,是解决一个专项的小问题,那么现在基于这个通用的智能上面去叠加客服,CV(计算机视觉) 乃至金融研究等不同场景,可以做得更好,效率更高,通过生成式的方式,答复的内容对客户来说也能够制造更好的体验,有机会向更通用性的人工智能方向演进,这都是以前专有的小的各个场景智能,乃至于小专用模型所不能比拟的。”他说。
胡利明表示,头部机构会非常积极投资和尝试,包括从底层算力方面,包括大模型本身多路径尝试。“比如说金融机构自己用开源去做一些场景,或者和有大模型的互联网厂家和头部的厂家合作做一些场景,并行去探索,积极投入。这类的如头部保险、头部券商、国有大行以及比较大一点的股份制银行,基本上都处于这个状态。”
“腰部和尾部的金融机构处于另外一种状态。”胡利明指出,“腰部的可能有少部分比较积极一些,会和有大模型的厂家去合作试点一两个场景,用非常少的资源来做,先趟出来一条路,从而锻炼队伍,测试是否能出现效果。”
他表示,更多的腰部机构和小机构主要是观望和跟随,看看其它机构做得怎么样,有哪些场景有效果跑起来,但是并不急于做投资。
在胡利明看来,参与主体更多的是从投资意愿的角度来划分。实际上,无论在国内的其它的企业或是金融行业,大模型在业务场景的使用上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像投研、投顾,包括很多其它的一些场景,要更大地提升效率,其实需要和行业更深入的数据或是高质量的数据相结合。
胡利明认为,相较于此前的非大模型的时代,和定制化的模型相比,大模型的强项在于它的理解能力和生成能力,但是在产生效果方面,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度训练和调优,初期能够产生比较大效果,在效率提升上,即是在采访助手或者客服助手方面,相关领域的效果可能会明显一些,乃至对于生成结果的使用价值更明确一些。
胡利明坦言,其它领域,这种应用的可解释性和对以前的效果的对比并不容易量化,另外对数据本身的来源和质量要求也比较高,这个方向本身也是难点,就像投研投顾,机构的数据也都比较同质化,以前应用的数据源也都比较类似,现在很难说找到一些特别独特的数据源,可以很快体现出相关增值,暂时确实还没有看到相关迹象。
“国内对大模型的应用非常热门,但是想要出效果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一时,包括国内的大模型有不少基于开源来做,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会比较漫长。国内想要在短时间内赶上,首先要有基础大模型,然后再去拓展相关的业务场景。”
胡利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前金融机构试点做大模型,基本上会采取分层的模式,即现在规划智能化的能力,是有机会从零开始的,通常来说会考虑得比较科学一些,不会再去比较烟囱效应,比如说针对CV场景建整个大模型平台,针对风控的场景又从零开始建一遍,基本上是不存在这种现象。
“从底下的GPU算力的物理集群再到集群资源的管理,再到机器学习平台,再到这个行业大模型,或者用开源模型来部署,再往上就是行业应用,MaaS这个层面。只是说各机构试点的范围不同,选择的类型不同,比如说券商可能选投研投顾场景多一点,银行可能选择客服、风控之类的场景。”胡利明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