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码领域的话题一直围绕着两个品牌——苹果和华为,前者是智能手机历史上最成功的厂商,而后者,则是百折不挠,经历种种磨难依然留在主流视野的国产之光。iPhone 15 系列以及 Mate 60 系列的升级点,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不少了,今天就来聊点不一样的,从手机到科技,苹果和华为的影响力正发生着变化,这个变化将会对手机市场的大格局,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回望华为遭受制裁的 1000 多个日夜,毫无疑问,苹果就是整个市场里,最大的赢家。回看历年营收,在 2020 年之后,苹果的营收大踏步前进,到了 2022 年已经达到了恐怖的 2.9 万亿元,到了 2023 年,苹果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品牌份额,依然高达 67%。反观国内品牌,除了华为之外,基本都只有 5% 以下。
也就是我们曾经所设想的「虽然一个华为倒下了,但有千千万万个国产品牌会站起来」在这几年时间里,完全就是一句空谈。国产品牌的冲高,在苹果的摆烂面前,依旧是一败涂地。国产手机依旧需要华为这条鲶鱼,来搅动整个市场。
iPhone 15:既然躺着就能赚钱,又凭什么跑?
面对着这样的市场格局,作为上位者的苹果,更新的步伐自然也没有激进的理由。今年的 iPhone 15 系列,依旧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 iPhone」。这句话自然是没错的,但它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消费电子产品年年更新,天经地义,强如英特尔,也不敢常年倒吸牙膏。
但落到消费者的角度上,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升级的幅度大不大,花钱换代值不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标准版的 iPhone 15 就是彻头彻尾的敷衍。唯一的史诗级升级,就是从万年不变的 Lighting,改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Type-C接口。
当然,iPhone 15 将继续大卖,甚至创造新高,也依然是一个可以预测的事实。毕竟 2000nit 亮度、灵动岛、Type-C 三大升级已经足够那些苦等多年的老用户一掷千金了。然而横向对比,和同价位的 Mate 60,乃至一众安卓手机比起来,标准版的 iPhone 15 依旧没有任何诚意。高刷新率、长焦镜头、最新芯片等这些肉眼可见的升级,统统只有 Pro 甚至 Pro Max,才有资格享受。而同样 5999 元,在 Mate 60 上你能获得 120Hz 高刷、66W 快充、5 倍潜望镜头、一体金属的机身设计、这还不算储存容量上的差异。
当然,苹果也并非一无是处,当预算提高到 8999 元起,iPhone 15 Pro Max 才终于有了些激动人心的味道。A17 Pro 芯片、全新结构的 5 倍长焦、对光追的支持等等。面对华为 Mate 60 Pro+,iPhone 15 Pro Max还是那个强悍的六边形战士。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意识到了,这种强悍源于资源的优势,而非理念和技术的领先。
标准版用高端价格尽享库存配置,专业版用大把钞票换取功能的尝鲜。自 iPhone 14 系列后,苹果的算盘已经是路人皆知——一切为了利润率。当苹果把这种两难选择,蛮横地摆在了消费者面前,用脚投票就是必然的结果。
苹果:表面遥遥领先,实际早已失势
由此可见,目前苹果在硬件上已经没有充分的护城河,来维持对竞争对手的压制。无论是制程、光追还是镜头模组,安卓阵营想要迎头赶上,最多不需要半年的时间,只要钱到位,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办成的。反倒是卫星通信这样,未来一定会成为高端标配的功能,苹果已经被华为拉开了差距。
市场的反映也很诚实,分析师郭明錤认为 Mate 60 Pro 单品出货量,将达到恐怖的 1200 万台。Oppenheimer 的分析师 Martin Yang 表示,由于华为这款新手机的推出,苹果公司 2024 年的 iPhone 出货量可能减少 1000 万部。市场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大,华为多卖一台,苹果就少卖一台。而这个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就是华为和苹果攻守转换的底层逻辑。
遥遥领先的,只能是华为吗?
当然,实现攻守转换,华为一定是那个「关键先生」吗?可以说不是,但也只能是。不管是小米、OPPO、vivo还是荣耀,如果能够代表国产手机冲击高端,挑战苹果,站稳利润率的高地,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归根结底,谁来挑战苹果不重要,但是让苹果从利润率高地上下来,对国内的手机品牌,乃至消费者来说,很重要。
放在过去,苹果开辟智能手机产业链,国产手机跟着喝汤的时代,恐怕没有人会在意什么高端、自研、芯片和市场。毕竟 1999 的高性能手机,已经足够让我们用得舒服了。然而今时今日,事情已然发生了变化,手机作为最重要的计算设备,搭载的自然是最先进的芯片,其背后的一整条芯片产业,才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Mate 60 Pro 1200 万的预期销量,背后是 1200 万颗采用先进制程工艺的 SoC,在此消彼长之下,华为多卖出去 1200 万颗麒麟芯片这部分市场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硬生生从苹果、高通、联发科嘴里抢来的。这 1200W 颗麒麟 9000s 以及未来的 6000W 颗高、中、低端麒麟芯片,它们在芯片市场的开疆拓土,背后也必定是三星、台积电的收缩。华为给市场带来的寒气,甚至会传递给更上游的 ASML。
一条从产品力到市场份额,从终端销量到芯片产业的链条,就此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当 Mate 60 王者归来,而 iPhone 15 牙膏不改时,就是「攻守之势易也」的开始。
总结:不只是华为的成功,而是国产科技的突破
我们不妨想的更长远一些,当国产的高端芯片产业从华为 Mate 60 Pro 的成功,蹒跚起步一刻起,制裁对于华为乃至对于国产手机来说,就已经失去了意义。「要不要放宽芯片制裁」、「重新向中国供货」倒是成为了制裁者头疼的问题。
就像当年苹果对手机产业链的回炉重造一样,终端销量支持下,国产芯片行业的浴火重生,也让更多的国产品牌有了芯片自主化的底气,甚至是一个「Plan B」、一个话语权、一个百花齐放的可能。据可靠消息称,小米已经在重新招募SoC 设计工程师,OPPO 的芯片业务也在重新归来的路上。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向前看,我们不由得陷入了思考:如果三年前,华为没有被制裁,事情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国产科技行业到底是会一路顺风,高歌猛进,还是按照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径,继续按部就班,佛系骗补,然后撞到那块命中注定的天花板?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很多足以改变世界局势的事件,在当时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也许今天看来,这只是两款平凡的新机,但多年以后再回首,它们的意义可能比你想的要更大。你可以说华为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可以用那句名言「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来形容中国的科技。
但现在我只想说一句:幸好,现实没有如果。#寻找数码点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