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未发布其他任何平台,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
2023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份备受争议的文件,《民用建筑通用规范》正式生效。这一文件的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将外墙面积计入建筑面积,也就是将外墙面积算入公摊建筑面积。这一举措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历史的倒退,触及了众多购房者内心的痛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公摊建筑面积。公摊建筑面积是指整个建筑物的产权人共同分担的建筑面积,其中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等。
一般情况下,购房者在购房时需要支付公摊面积的费用。这一费用通常被认为是购房成本的一部分。
就目前来看,新规的发布短期内不会对绝大多数购房者产生实质性影响。购房者所担心的新规可能会减少他们的购房面积,实际上是不必要的焦虑。因为这份名为《民用建筑通用规范》的文件主要是关于建筑设计和工程标准的规范,而购房面积主要依赖于房产测绘部门的测绘报告,这些测绘部门通常参照《房产测量规范》等文件来进行测绘。简而言之,住建部发布的新规针对的是建筑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利益关系并不直接冲突。
然而,从长远来看,房产测绘部门可能会参考新规中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房产面积测绘的标准中,这将导致购房者的实际公摊面积增加,进而增加购房成本。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众多购房者内心深处的痛点。从国际范围来看,公摊面积制度可以称为“中国特色”,因为它起源于中国香港,由香港著名慈善家霍英东创建,后来由中国大陆相关部门借鉴并广泛应用。
然而,深入思考该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公摊面积实际上是开发商用来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手段。
无论是否有公摊面积这一概念,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并没有增加,但他们巧妙地将公摊面积计入购房面积,使消费者不得不为之买单,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公众对公摊面积问题早已积怨已久。
近年来,国内对“取消公摊”呼声不断高涨,甚至连公摊面积制度的发源地香港也早在2013年就取消了这一不合理规定。此外,2021年和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和洪洋分别提出了取消公摊面积的议案,这表明“取消公摊”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然而,长时间的等待最终迎来的是公摊面积增加的规定,这无疑触动了购房者的敏感神经。
取消公摊面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政府部门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不容忽视。正如哲学所言,新事物常常孕育在旧事物之中,取消公摊面积是一场系统性的改革,需要谨慎推进。政府需要在各方面权衡考虑,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取消公摊面积制度的落地。
一项针对开发商的新规却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不满,看似奇怪的反应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消费者对楼市不确定性的担忧。
根据住建部的全国城乡房屋情况普查,中国拥有6亿栋房屋,即便不考虑房龄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按照当前的人口基数,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房屋供应。然而,开发商仍在不断地兴建新房,房价也在小幅上涨。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房子最终会卖给谁?
中国的房产开发实质上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开发商不断寻找买家,利用信息和时间差,以获取差价。然而,随着市场的过度饱和和消费者的逐渐觉醒,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逐渐出现消退的趋势。最近的二手房市场火热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以我所在的城市昆明为例,二月份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2%,这表明人们更加注重房屋的性价比,不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在如此市场趋势下,这场资本游戏是否还能继续?
在中国,房屋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但近年来,人们购房的动机似乎发生了变化。许多有闲置资金的家庭不仅仅考虑满足住房需求,还购置额外的房产来进行“炒房”。他们以高价购入,试图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导致房价不断飙升。这种投机行为加剧了市场不稳定性,也让普通购房者感到焦虑。
当前的楼市局势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但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平抑房价,防止过度投机,同时也要确保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取消公摊面积制度可能是一个方向,但其实际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中国楼市的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都需要积极参与并共同努力,以实现楼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楼市才能够朝着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陪伴,点个关注,好文章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