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为解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周围城乡群众用气问题,让资源地群众率先享受到油气勘探开发带来的实惠,1998年6月,塔里木油田开始实施“气化南疆”工程。作为“气化南疆”工程的延续和拓展,2010年7月,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全面开工,2013年投产,多年来惠及南疆5地州42个县市和46个农牧团场。
在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投产10周年之际,报告文学作品集《气化南疆守护人》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陈启文《蓝色火焰》、徐剑《叶尔羌河的金胡杨》、王国平《一股“暖流”的奔跑》、周华诚《沙海来信》等报告文学作品15篇,生动讲述了在茫茫大漠上无私奉献、拼搏奋斗的石油工作者故事。
《气化南疆守护人》是一部为石油工作者立传之书。18个春节都没回家的刘劲松、子承父业巡线十载的雷本军、北大博士毕业毅然入疆从事勘探工作的黄少英、刚包扎完伤口就赶回工地靠一只眼焊上裂缝的李立新……书中勾勒出一幅新时代石油建设者群像,塑造出他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挑战生命禁区的感人形象。《蓝色火焰》中的饶彬,在突发天然气刺漏时,将浑身上下浇湿,冒着随时发生爆炸的危险关闭总阀;《一股“暖流”的奔跑》中的西尔艾力·吾浦尔,在巡线工作中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积极向沿线群众普及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律知识,培养了许多“义务巡线工”;《沙海来信》中,1997年出生的苏路路,被分配到偏远的和田河采气作业区,从失落到接受再到爱上这里,他被老一辈石油工人的精神感染,最终明白“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书中的主人公既有继承父辈精神的“油二代”“疆二代”,也有外出求学后回报桑梓的高材生;既有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老工人,也有自愿扎根边疆的新时代青年。他们红色工作服所组成的耀眼“中国红”,成为当地群众眼中的亮眼风景。
《气化南疆守护人》讲述了天然气给当地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定格下新时代民生改善的脚步。从沙漠公路出发,经阿克苏、阿图什、喀什、乌恰到南部的和田、墨玉、洛浦、民丰……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主管道把散落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城郭和村庄串成一条长4704公里的蓝色项链。家家户户熠熠闪烁的蓝光,让南疆群众从燃煤柴薪时代跨入清洁方便的现代化生活。该书借当地群众之口告诉读者,为什么天然气被称为“福气”。乌恰县康苏镇小学校长姚国多介绍,学校早年用煤炭锅炉,不仅费钱,热效率还低,冬天学生冻得不行。污染严重的煤炭锅炉吓跑了不知道几个锅炉工。直到用上了天然气锅炉,孩子们终于可以在洁白的雪地里玩耍了。叶城县昆仑小区市场馕饼店老板吐尔洪·托呼提过去打馕靠烧柴或烧煤,又脏又呛,还不容易控制火候。他说,用上天然气馕坑后,像燃气灶一样方便,加热速度快,火候好控制,而且成本低,打馕效率高。喀什市吾斯塘博依街道萨克亚社区的阿依夏木古丽说,她一家五口用天然气烧壁挂炉洗澡、取暖、做饭,200多元可以用挺长时间,又干净又省钱。这些细节是作家深入生活,从现场获取的一手信息,折射出南疆群众的生活之变、生产之变。
《气化南疆守护人》从侧面讲述了使用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助益,在南疆可以看到美丽中国的缩影。作家任林举在文中写道:“大漠上本来就植被稀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田里的秸秆又要取暖,又要喂牛,又要支撑一日三餐,根本就不够用,人们只能向为数不多的胡杨林和红柳丛伸手。”天然气的使用,减少了对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家园的破坏,而施工过程中的处处留心更令人感动。建设者们宁可提高成本、推迟工期也要给胡杨林让路,发现水坑附近有野鹿、黄羊的蹄印,毅然决定给它们留下喝水的地方,这些举动令作家王国平感动,他在文中感叹:“改道,维护生灵的生命权利和尊严。” 令作家胡岚印象最深的是和田河采气作业区在沙漠上建起一片绿洲,她写道:“从一棵棵树苗开始,公寓周围绿色星星点点地出现,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树木渐渐成片成林。如今,和田河采气作业区绿化面积已达4.12万平方米,这些绿成为万顷沙海中的明珠……现在这里有了温室大棚,有了鱼塘,有了花香。”
《气化南疆守护人》定格下石油工作者坚强的心、炽热的爱、柔软的情,为我们了解这一中国石油援疆“一号工程”提供了生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