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是专利大国,但大量专利在“沉睡”,专利成果的转化率亟待提升,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记者了解到,以专利产业化为目标,我国将启动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着力破解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堵点难点,加快专利价值释放,更好支撑创新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68.3万件,同比增长20.4%。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
不过,专利只有转化运用,让创新性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才能实现创新价值。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近年来,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2022年为36.7%,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今年5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77万亿元提高到4.78万亿元,增长了170%。其中,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贡献了全国93.7%的技术输出和82.8%的技术吸纳。
然而,专利转化特别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背后,有部分专利与市场脱节、产业化价值不高的原因,也有专利转化运用渠道不畅等机制体制障碍。
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宽专利技术供给渠道,推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完善专利转化的政策和服务。2021年6月1日施行的《专利法》创设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2022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方案,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截止到今年8月份,已经有3.8万件专利试点了开放许可,匹配给9万多家企业,达成许可项目超过1万项。”在19日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运营体系处处长陈明媛说。
“以前的转化应用,更多的是采用专利转让、许可以及作价入股方式,包括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方式。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允许专利权人明确许可使用费,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按许可的条件实施专利,减少专利谈判的交易成本,提高转化效益。”陈明媛表示,因为专利法实施细则还没有正式出台,所以目前在各个省级层面开展专利开放许可的试点工作。
同时,相关部门推动按产业领域加强专利导航,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和专利分析,为专利成果的落地与运用精准指路。
“例如,我们围绕山东海洋强省战略,以海洋环境监测产业为切入点,以国产化海洋传感器为重点,完成了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导航,聚焦海洋环境监测、生态、气象、动力等技术领域。”山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路表示,目前,共筛选山东高校院所2177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转化潜力大的专利技术成果,通过智能化分析匹配、拍卖、供需对接等方式,向相关企业精准推送专利680项,促成转让许可52项,服务企业230余家。其中13项专利孵化为实体企业。
此外,记者了解到,国务院正在推动出台专利转化运用三年行动方案,以专利产业化为目标,加强知识产权对于产业和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和自然基金委,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专利声明制度。
陈明媛表示,从政策推动角度,未来将突出转化导向,即更加面向产业终端的转化,引导高校院所树立专利不转化就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去倒逼整个专利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加强总体谋划,让知识产权工作融入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企业经营和高校院所管理的全过程。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