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森林碳抵消曾经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快车道”,但最近不少企业宣布放弃这条途径,更关注自身的碳减排。(农健/图)
“森林已经不再是人类减碳的朋友了”。
2023年9月初,美国著名的气候报道记者大卫·华莱士·威尔斯在一篇有关森林山火的评论文章里哀叹。
今夏肆虐加拿大全境的山火,烧掉的不只是森林,还有它们背后的森林碳抵消项目。伴着浓浓黑烟,通过光合作用汇集的碳被释放,森林变成了巨大碳源。
森林碳抵消项目是重要的碳信用,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曾经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快车道”,尤其受到“减排困难户”如石油业、航空业等青睐。然而这几年,碳抵消项目特别是林业碳抵消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漂绿”指责。
2023年9月,国际石油公司壳牌宣布放弃其每年投入1亿美元的碳抵消计划,因为当前的“碳抵消”项目,没能达到公司的质量标准。彭博新能源财经在其《长期碳抵消展望》报告中指出,由于担心购买到低质量的碳信用而遭遇声誉风险,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碳抵消的额度比2021年下降了4%。
为什么森林碳抵消项目越来越不受欢迎了?
二氧化碳并不是“一等一”互换关系
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减排原理”的局限性。
林业碳汇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不是“一等一”互换的关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区分了两种“碳循环”模式:长碳循环(或称慢速碳循环)和短碳循环(或者快速碳循环)。
长碳循环的碳主要储存在岩石圈,也就是经由千万年被固定下来的化石燃料中。这部分碳如果不被开采燃烧,一般情况下不参与大气中的碳循环,因为将碳化合物储存在地下的过程缓慢,“长碳循环”可能需要数千年到数万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
短碳循环的碳储存在植被和土壤里,碳的循环利用期短,时间取决于植物的寿命,一般在100年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物死亡或被动物、真菌或微生物分解——碳回到大气。
自然界中“短碳循环”和“长碳循环”少有交集,并不交叉。使用“植树吸碳”来吸收经由化石燃料开采和燃烧所释放的碳,则是人为地在两种系统间进行了等量替换,并不符合数学逻辑。
植树吸碳的原理就是光合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处于生长阶段的森林才有较强的吸碳能力,树木逐步成长为老龄树后,代谢慢甚至枯死,将不再适用于碳汇项目。因此,一般造林碳汇项目的周期是20-60年。
然而,这期间的碳汇也不稳定。在树木生长期,森林可能会因病虫害、火灾或采伐等原因而受损甚至死亡,森林就会由“碳汇”转变为“碳源”。
最为突出的是山火问题。自2015年以来,美国加州的山火已经破坏了6个森林碳抵消项目,将570万至680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排回大气。在2021年的大火中,微软和英国石油公司购买的森林抵消项目也被烧毁,给公司的“气候表现”带来了不少压力。
2023年8月,加拿大西部森林火灾持续蔓延,火势最为严重的不列颠 哥伦比亚省和西北地区的居民安全受到威胁,被迫紧急疏散。 (新华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野火管理局供图/图)
2023年,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甚至显示,在采伐和森林火灾的双重影响下,亚马孙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已经成为碳源,不再是碳汇。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林业碳汇项目的山火风险进一步增加。WRI的分析显示,过去20年间,全球森林的失火率几乎翻了一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3年早些时候预测,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极端山火的数量将增加30%,到本世纪末将增加50%。
即便人们可以保证森林碳汇项目不会中断,全球可能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土地。例如,瑞士最近与秘鲁和加纳达成了碳补偿协议,即使像瑞士这样小的国家也可能需要几乎相当于整个波多黎各岛的土地来种植树木。而四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埃尼、壳牌和道达尔能源若要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需要在相当于英国面积两倍多的土地上植树造林。
一份乐施会的报告估计,要实现如今各企业承诺的碳减排计划,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大概是印度面积的五倍,超过地球上全部农田面积的总和。类似的,另一份2022年由多国共20位科学家发布的“土地差距”报告(Land Gap)显示,要实现各国政府的气候承诺,需要的面积相当于四个印度。
大量的土地需求也可能会引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IPCC的土地利用报告指出,“造林活动如果在天然无林地上部署,则可能加剧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安全的风险”。最近,一家位于阿联酋迪拜的bluecarbon公司传出将购买利比里亚10%的国土,用以开发碳抵消项目,引发国际社会对于当地居民生计的担忧。
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碳抵消项目的风险,并承诺放弃这一路径。
2022年9月,英国易捷航空作为首家宣布放弃碳抵消方案的公司,宣布将增加投入、开发直接减排技术,如开发氢燃料、优化运行效率等。易捷航空表示,预计到2050年,这些直接减排技术可以将公司的碳排放减少78%,而剩余22%的碳排放将依靠碳捕获技术处理。2023年6月,法国雀巢公司宣布将不再采用碳抵消方式来实现公司设定的碳中和目标,未来将“致力于投资可以真正为供应链和运营带来减排的项目”。
保护好森林,让当地人受益
2023年9月15日,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味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将重启,这其中也包括林业碳汇等项目。
自2022年中开始,生态环境部围绕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的一系列表态表明,CCER审批被按下了重启键,也随之激发了国内碳信用的开发。近一年来林业碳汇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自2023年2月以来,至少有30个林业碳汇项目落地。很多企业提前布局,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与当地林业公司签约,将林地开发成碳汇,以期CCER一旦重启,即可进行交易(详见南方周末报道《“空气也能卖钱”:过热的林业碳汇》)。
长远来看,森林碳汇是否获得了“额外”的减排效应,保证减碳效应的持久性、经得起第三方的验证,仍是核心问题。低碳智库益科双碳中心近期发布的报告《是机遇也是风险,碳抵消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就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碳抵消项目提出了建议:尽量去保护完好无损,或基本完好无损的森林,以保护林地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
新版的CCER方法学中,也对森林碳汇项目的减排量核定、审定与核证机构等作出了更新规定,更加强调项目的可核验属性。
此外,前述“土地差距”报告作者也提到,森林碳信用开发的重点应放在阻止砍伐古老、原始森林,并使当地居民和社区受益。
放弃森林碳抵消的话题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e,CDR)的争论。CDR包括了广义上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措施,现阶段主要指的是传统的方法如森林碳汇等。
未来,CDR的技术可能会扩展到直接从空气中捕获碳,并将之长期储存在陆地、海洋或岩洞里。IPCC在最近一次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第一次就CDR作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如果要实现全球升温控制1.5℃的目标,大规模的CDR应用将无可避免。
但“种树”之外的CDR技术,争议更大。所以,IPCC也强调,任何的碳移除手段都不能替代深度减排。
武毅秀
责编 汪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