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苏州姑苏区启动了万丰里综合改造和天赐庄片区提质升级一期(钟楼新村)两个大体量货币化安置的协议搬迁项目。截至目前,万丰里综合改造项目两期居民户已交房1847户,进入清零攻坚、闭环收尾、地块拆房阶段,钟楼新村项目一期完成清零,二期项目已入户调查完毕,即将启动。如今,2500多户居民陆续搬进了新家,宽敞、明亮、舒适的生活环境令他们心生喜悦,还有部分居民家庭正处在“累并快乐着”的新房装修阶段,“住新家”的期盼将在不久之后实现。
钟楼新村位于姑苏区双塔街道唐家巷社区,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房龄将近50年。不少楼栋由于风化严重,栏杆、墙皮破损,群租群住、违规用电用气、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较为突出。
4月9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参加双塔街道唐家巷社区第20期“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居民对钟楼新村协议搬迁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居民的现实需求。同时,围绕大家关心的房屋评估等问题进行“释疑解惑”,讲透协议搬迁相关政策,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4月24日上午,钟楼新村入口处竖起“离第一签约交房奖励期结束倒计时45天”的告示牌,标志着苏州市姑苏区天赐庄片区提质升级一期项目(钟楼新村)协议搬迁签约交房奖励期正式启动。短短44天后,721户居民陆续签订搬迁协议,项目顺利清零。
“一步到位,拎包入住!”8月18日下午,对“老家”怀有深厚感情的居民们回到唐家巷社区聚会,畅聊搬家后的心情,大家感慨万千。在钟楼新村住了20多年,顾嘉华通过安置补偿政策把原先48平方米的家成功置换成了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听说小区将要启动协议搬迁,顾嘉华提早两个月就开始寻觅新家,经过多方选择,最后看中了位于石湖附近的一处高层住宅,“精装修,附近有地铁出行很方便,两个卫生间,我和老伴一人一个!”
钟楼新村的居民大都怀有“古城情结”,经过交流,回来“聚会”的居民获知大家安置过程中都没有搬出古城区,很多人仍然选择了里河新村、南环新村、金秋家园等生活便利、充满“烟火气”的老小区。78岁的李乾琳原先在钟楼新村居住面积仅有47平方米,“没有厨房,两家人在过道烧饭。”如今,她置换到了位于干将路北侧的蕴秀园小区,面积扩大到了102平方米,“有两个超大的南阳台,厨房也大!”更令她开心的是,通过安置补偿政策带来的红利,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她还多存了35万元养老金。
作为姑苏区第一个大体量货币化安置的协议搬迁项目,万丰里项目主要区域为吴门桥街道兴隆桥社区,由五十六间、保兴里、皮匠浜、清河浜口、盘门新村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12.14万平方米,涉征房屋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年代较为长久、环境比较脏乱、人员结构混杂、安全隐患突出的重点区域。
2月21日,万丰里项目首期居民片区正式启动协议搬迁,包括保兴里30号1-5幢、保兴里北、清河浜口(清河浜)成套房等7个片区,涉及居民1061户。5月4日,万丰里二期正式启动,包括裕棠桥弄、新运北里、清河浜、盘门新村东部等6个片区,涉及居民795户。
今年62岁的卫建英从1987年开始居住在皮匠浜,30多年来,她的儿子在这里结婚成家,如今孙子已经10岁了。这次通过搬迁安置政策,她置换了一套四季晶华的学区房,面积是150平方米,一家子搬进了环境舒适、绿化葱郁的小区,孙子也特别高兴。“小区里空气清新,设置了各种健身设施,晚饭后散散步,惬意得很啊!”
6月份入住盘溪新村新家的居民朱晓琴欣喜地发现,小区竟然住了5户万丰里的“老邻居”。“太巧了,我从窗户望出去,对面一幢的阿姨在跟我打招呼!”朱晓琴原来家住万丰里的房子只有28.73平方米,夫妻俩带着女儿住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过去家门口的巷子很窄,仅能容纳一人骑车通过,她数了一下,每天在弯弯绕绕的巷子里迷路的外卖小哥至少有3个。“大家都很担心,没有消防通道的情况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朱晓琴说,新家是96平方米,全家住得很舒心,环境也比以前好了,买菜、交通等日常生活都非常方便。“意外之喜来自偶遇的几位‘老邻居’,在弄堂里唠嗑、聊天,新生活太美好了!”
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