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孩一年间从收废品到再创业做老板,“从小就有一种危机感”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彭俊):今年24岁的李依凡是河南驻马店平舆人,今年5月,她在老家开了家餐馆,这是她第二次创业。一年前,她第一次创业失败,赔光了所有积蓄,之后她选择陪父母一起收废品。
“生活在泥潭里,也要抬头仰望星空”
在李依凡的印象中,从爷爷辈开始家人就拉着架子车到街上吆喝着收废品。李依凡兄弟姊妹三人,她排行老大,早早便步入社会,摆过摊、做过客服,她的父母在西安租了一间门面房收废品,她工作不忙时还会去店里给父母打打下手。
去年她加盟了一家早餐店,干早餐原本就利润薄,再加上疫情影响,她先前攒的七八万元积蓄全都赔进去了。起初李依凡不甘心想再坚持一下,但碰巧那段时间父亲时不时会感觉头疼,她带父亲去体检,做了12项检查中有8项异常,于是她关掉早餐店,开始和父母一起收废品。
李依凡家里三代人一直做的是小买卖,得拉着车到街上吆喝,收的废品要靠一辆小三轮来回多次运到店里,再集中到一起逐个分类,同一类的废品攒够一定数量后再集中去卖,“也是个体力活”。
李依凡解释店里回收废品主要靠吃差价,譬如纸厂回收纸板的价格几乎每天都有浮动,“运气好的话今天收的价格比较低,明天卖给纸厂的价格就比较高了”。
有一次她去医院拉了一车的黄纸板,回店里的路上她很开心,因为黄纸板价格比较高,这一车能卖个好价钱。结果第二天一早装车的时候,父亲看了眼手机对她说“今天纸厂的价格每吨又掉了50元,昨天那一单你白干了”,先前的成就感一下就没了。
之前的工作经历让李依凡有了化妆的习惯,但一收起废品就顾不上这些了。有一次她去店里收废品,老板说如果能把垃圾清理了,废品就免费送她。为了多挣点钱,她也只能硬着头皮钻到垃圾桶里,从食物残渣中挑拣废品,碰见老鼠、蟑螂是常有的事。
李依凡喜欢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但很少发自己灰头土脸的样子。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到商场收装修店铺的废铁,收完后全身粘满了水泥。当她提着一堆废铁走出商场,看到周围逛街的人穿着时尚的衣服、手里拿着咖啡,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很难受,但是没有办法,我生在泥土里,没有办法像他们出生就走在了我的终点,只能现在埋头苦干,让自己回到自己的现实中”。
刚开始收废品时,李依凡很怕亲戚朋友刷到自己的视频,怕大家嘲笑自己兜兜转转又干起了家里老一辈的老本行。但她心里又始终有另一个声音,让她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围着废品转,“即使生活在泥潭里也要抬头仰望星空,我生于泥潭,但我不可能一辈子都处在泥潭里”。
从收废品到再创业
去年冬天,家里租的门面房临近租期,再加上店里生意愈发冷清,李依凡开始面试找工作,想要撑过这段过渡期,她找了一份前台的工作。她形容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只要闲下来心里就不踏实,总想要找点活干,“哪怕工资很少或者很累也没有关系”。
李依凡是家中老大,作为留守儿童,从她记事起就带着弟弟妹妹和老人一起生活。年纪稍大一点,奶奶患上偏瘫,她边上学边照顾奶奶,学校离家很近,课间她还会跑回家看看奶奶有没有水喝,乘凉时有没有坐在树荫下,如果晒着了就给奶奶挪挪位置。她比同龄人早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习惯操心一大家子的事,从小心里就有一种危机感。
有一年初中暑假,李依凡到工地找父亲,当时父亲正在搬砖,她坐在树荫下等父亲,看着他光着膀子,全身晒得红红的,裤子都汗透了,“感觉自己坐在树荫下乘凉都很有负担”。回到学校后,她总是忍不住想起这一幕,觉得自己上学都成了家庭的累赘,“在食堂每吃一口饭,就想到他在工地上搬的每一块砖”。
某种程度上,这种危机感也转化为一种动力,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李依凡都不会放过。在商场干前台的时候,她听朋友介绍有位师傅做鱼很好吃,她联系对方去学做鱼,每天下班后免费去给师傅帮忙。
学成后她犹豫是否要再次创业开店,父母鼓励她只有迈出这一步,才有走得更远的可能,“他们跟我说‘你这一辈子不能像我们一样趴在这个废品站里边’,你也要为自己的下一代考虑”。就这样,李依凡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今年五月,李依凡和妹妹在平舆县开了家餐饮店,她负责后厨,妹妹负责服务招待,又招了一个配菜师傅。餐馆经营比她预期的好,开业不到半年就回本了,“收废品和餐饮完全不搭边,一年间磕磕碰碰,终于把店开起来的时候真的很有感触”。
曾经有人问过李依凡梦想是什么,她脱口而出:“住上一个有沙发的客厅、有冰箱的厨房、有衣柜的卧室。”“有沙发的客厅”,是因为她从小没坐过沙发,从小到大记忆中总是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单间里;“有冰箱的厨房”,是因为家里的厨房永远在一个角落,只有一个台灶,她很喜欢做饭,关注了很多美食博主,最羡慕他们的冰箱里的食材能够分类存放;“有衣柜的卧室”,是因为家人的衣服都是放在大袋子里,她从来没有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衣柜。
这一路所有的努力,李依凡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目前还没实现,不过我会把它变为现实的”。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