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靠IPO续命的公司来了。
8月28日,贝隆精密过会,将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今年以来过会的第282家企业。但是,这又是一家充满争议的公司。
今天我们好好来扒一扒。
贝隆精密是一家从事精密结构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安居以及汽车电子等行业。
第一个争议点,把A股当成“提款机”,公司已经出现偿债风险,靠IPO紧急输血。
在招股说明书中,关于融资计划官方是这样解释的:
“公司目前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公司长期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
注意,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截至2022年底,贝隆精密短期借款为1.18亿元,但是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有1035万,不到其十分之一,理论上压根没有办法偿还到期债务。于是乎,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计划将IPO募资的5.06个亿中,拿出1.2亿元偿还银行贷款。
注意,这里的1.2亿元刚好相当于公司的短期借款。也就是说,贝隆精密打算用股民的钱填自己的坑!
第二个争议点,贝隆精密高度依赖前两大客户,这又是一颗大雷。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数据,公司前两大客户的合计销售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90%,注意,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2020年-2022年,公司对舜宇光学的销售收入由1.9亿元下降至1.18亿元,呈逐年下滑趋势;另外,根据公司的预计,来自第一大客户安费诺的的收入,预计今年将大幅下滑。
说白了,公司跟舜宇光学和安费诺两大客户密切合作,但并不意味着合作关系就牢不可破。事实上,毛利率反映了这种关系。2020年-2022年,贝隆精密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7.71%、33.61%和31.81%,呈逐年下滑。业绩方面,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贝隆精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6.74%和38.08%。
一般来说,为了能够顺利登陆资本市场,获得一个更高的估值融到更多的钱,公司都会在规则范围内尽可能的美化财务报表。换句话说,如果公司还没有上市业绩就不行了,那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毫无疑问更糟。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公司所处的赛道非常疲软,且来自前两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就超过了9成,那么这样的公司能有什么议价能力?一旦丢失客户,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第三个争议点,贝隆精密产能利用率不足,扩产或许只是伸手向资本市场要钱的“借口”。
在贝隆精密的募投项目中,拟将3.2亿元用于“精密机构件扩产项目”,但事实是,公司的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由2020年的75.12%下降至73.32%。参考近些年消费电子行业的疲软状况,市场质疑公司这里提到的“扩产”,会不会只是一个向资本市场伸手要钱的借口。
注意,这里绝不是空穴来风。
据传言,创业板IPO审核调整了规定,即”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合计金额不低于5000万”。巧合的是,贝隆精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为5635.64万元,刚好超过5000万的标准。
所以,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只要能够上市拿到IPO的募资,就万事大吉?至于后面,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