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时代的风口?中大教授揭开诺奖经济学家公式奥秘
我们如何看待成功?9月10日,李佳琦在直播间翻车,有网友质疑79元一支的眉笔有点贵,他回应:“有时候你们需要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李佳琦早年出身柜台,但2021年他全年收入18亿元人民币。他从经历里可能得到的结论就是努力了就能成功,所以很自然地认为不成功就是不努力。人们到底应如何看待企业获得的成功?努力、时代还有运气又是如何塑造了企业的成功?
一、一个极简模型
前段时间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MBA招生发布会邀请,我讲授了公开课《百战归来再读书:见势,见己》。在讲座开篇部分我尝试让同学们区分企业成功到底依靠什么,在简化威廉·夏普(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CAPM模型之后,可以得到一个计算股票收益的简化公式:
Y=α+βX+ε
股票收益=阿尔法收益+贝塔x大盘收益+残差收益
如果我们用这个公式来理解公司发展我们按正常公司发展来理解这个公式,得到Y:公司发展,取决于;α :超额常数贡献(个体能力和努力);β:结构性贡献(如选择了更高增长的行业、城市等对市场弹性,系统风险,选择);X:市场基准贡献(市场收益,如更快速发展的时代);ε:随机误差贡献(扰动收益,如意外,运气等扰动项)。
首先,市场上的优秀企业家怎么看待这个公式呢?引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些名人采访:“马云:阿里巴巴成功是靠运气并非依靠勤奋。马化腾:我创业初期70%靠运气。雷军:企业的成功85%来自运气。陈士骏:成功要90%的运气加10%的努力。” 也就是说大多数名人访谈提到的,随机误差ε是最重要的。这固然与李佳琦的答案截然不同,但如果果真如此,商学院也是办不下去的,因为对于追求运气来说,上学可能不如“上香”。
但我们理解的运气跟企业家眼中的运气可能不同,因此我分析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的成立年份,尝试去理解企业家眼中的运气。
二、时代(β-X)之于个人(α)
表1是中美代表性互联网公司成立年份的统计,我们发现这些公司成立的时间都很近,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大都集中在1997-2000年成立,并且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也是在1994-1998年间成立。全部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一个直观的推断,这个时期之前和之后可能都有人有此类创业,但未成功,这个时期成立的企业好像主宰了第一代互联网。
但是,比起“为什么是他们?”,我更想问“为什么是9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如何影响第一代互联网的爆发?
查找相关政策,可以从美国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互联网技术讲起。1993年9月15日,由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商业部部长布朗郑重向世界宣布,美国将实施一项“将永远改变美国人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该计划的问世标志着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真正从理论转变为实践。但为什么不是1980年代不是2000年代?恰好是90年代中后期?
我们溯源互联网技术,原身是1968年美国国防部批准的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计算机网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阿帕”网),当时获得了520万美元的初始筹备金及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该军事项目用于与苏联进行冷战军备竞赛,而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意味着这块的投入没有了对应的收益,需要找到更好的利用方式,而这可能是1993年军转民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得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有很强的特殊性,我们可能会问,这种时代催生一个行业高峰的情况是不是仅此一例?也是时代中的特殊性?但现实中,这往往是时代的一般性。以超市业态为例,1962年沃尔玛(Walmart)、塔吉特(Target)、凯马特(K-mart)和科尔士(Kohl’s)这都是在这一年开业,这几家后来全部成为美国零售业巨头。1962年的背后则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期,这个阶段经济增速缓慢甚至停滞,但是物价却持续飞涨。可以说是很痛苦的一个阶段。在“滞胀”的时期,企业产值下降,失业率会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是一个经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人们在这个时期对“省”有更大的诉求,超市业态应运而生。
理论上,这些时代影响下的成功都是更大概率的加持。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2014)强调“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他因此写了一本《异类》,专门讨论谈论这种看起来极其巧合的统计背后的真实逻辑,这也是我这两年推荐的比较多的一本书。书中他强调“运气”背后的逻辑是“10000小时定律”:这个定律指的是,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必须要经过至少10000个小时的练习。你出生的年代,甚至你出生的月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人生。大势之下,有更多的机会完成10000小时定律,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会更高。而这种概率在竞争中有时候决定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10000小时定律获取机会稀缺的时候,往往成为胜利天平的关键。他在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如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中有14个都出生在1931-1940年之间;美国电脑科技巨头基本主要出生在1954年或1955年。这些事实的背后,是其他时间和地区的出生的人们,往往没有条件达到10000小时定律,也就很少在这些领域逆势成功。
这里我希望特别强调,时代只是为某些企业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概率,并非成功的保障;10000小时定律则更取决于质的提高,而非仅仅量的重复。
三、到底如何理解运气(ε)?进阶思考
讲座之后,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企业家为什么不直接说时代以及行业的选择问题,而全部归因于运气?他们故意不说清楚吗?还是我的偏见让我只看到部分?
β-X和ε完全代表了不同的东西,虽然X是时代难以选择和控制,但β一定程度上是行业和城市的选择,ε则是无法控制的。从独立视角来看这个问题,这些企业家无疑都是成功的,而且α个人能力超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层次和对公式的u理解。
(1)都没看懂。一类企业家心有敬畏会归因为ε,一类企业家盲目自信认为天赋异禀归因α。但显然马云等不是前者。
(2)开始看懂一些β。认为选择大于一切,投资或许投机更重要,喜欢终局思维,感觉战略选择高于一切。但主观目的上还是搭便车心理,并不能在β中获取更好的α,可能做到好行业的中等及以下。
(3)看懂β-X。开始关注时代的发展,可以在不同的时代中取舍,调整自己的β,但并不塑造β,做不了头部企业,但能做到中等及以上。
(4)全部都看懂。但更看清了自己的有限性,可能通过自己的α撬动了很多人跟上了β-X,并在时代中塑造了行业的β,成为卓越的头部企业,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要义所在。这种撬动过程遇到了很多贵人帮助,虽然有机制体制激励制度等系列科学工具,但遇到对的人真是太难了,比如马云遇到蔡崇信,由此归因为ε。
如果是第四类,那么企业家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可能是返璞归真的一种表达。按这个逻辑,从看成功公式上,可能需要再进一步看清楚两个层面:其一,β-X本质上提供的是更大的概率,仍然有大批量的优秀创业者倒在路上。因此需要看清自己的有限性,以及其他人的帮助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和激发其他人的重要性。自己的α并没有特别重要,至少不足以成为卓越的头部企业。其二,感恩遇到的人才和帮助。选择了对的β-X之后,也许是机缘交汇,运气使然凝聚了这批一起前进的人,才成就了公司,甚至成就了行业。正如OpenAI两位科学家在一本书中所写的那样,“伟大是不能被计划的”,共同并且互相激发的成长和进步可能才得以打造一个卓越的企业。
四、结语
每一个时代几乎都有不同的答卷,因为在不同人口结构、地区发展、产业转型、技术进步下,考卷都不一样了。房地产几十年的大起大落,潮水来时,“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潮水退时,“活下去”。时代变化时,不随着β-X调整,往往需要承担时代的代价。2016年“房住不炒”之后真正调整的其实不多,2018年万科提出“活下去”也并未影响太多企业,这说明其实到这一层面(看懂β-X)并且积极调整的企业家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理解到这一层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或者说大多数企业家现实中都大大地高估计了自己的α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简单的理解是,1978-2018的40年间,中国GDP增速均值是9.5%,长期以来企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记忆,期间即使企业过度扩张产能过剩,在高增长下也会很快被吸收消化。时代加持下的胜利,企业以为只用一味扩张即可。惯性使然,企业既不习惯也不擅长随着β-X调整,企业甚至很少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行为。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凡是时代带来的,时代也可能带走,而新时代总会带来新的β-X。大家把企业做得很好是幸运的,能够抓住时代的我们也是幸运的。请大家珍惜我们的运气带我们到了当下的位置,正视以及善用我们的α,如有可能请在还有能力时,有机会塑造β时,去做一些撬动更多人跟上β塑造行业的事,甚至以β推动X。“因为“既是时代的我们,也是我们的时代!”
作者简介:曹春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