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儿子,你能回家一趟吗?又有人给家里寄刀片了......唉......”
听着电话那头父亲无奈的叹息声,朱建华心头涌上一层沉重的疲惫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向家里寄危险物品了。
有时候是刀片,有时候是粗麻绳,对方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让朱建华识相一点“自我了断”,明明在几个月前,自己还拥有着鲜花与掌声,现在已经到人人喊打的地步了吗?
朱建华想不明白,就因为赛场上的一次失利,他和他的家人就必须要承受这些吗?
这件事还要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说起。
天才少年 全民“造神”
毫不夸张地说,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是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外,最被中国人民看中的一场夏季奥运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新中国拥有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第一次派代表团参与的奥运会,意义非同小可。
那时我们刚刚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迫不及待想要以一种更加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
对于这一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健儿们,全国上下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希望他们能够在这场奥运会中取得好成绩,而朱建华无疑是被公众抱以最高希望的那一个。
原因无他,此前朱建华的成绩太优秀了,不仅仅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跳高运动员,也是整个亚洲最好的跳高运动员。
朱建华第一次以跳高运动员身份出现在国际视野中,是在1979年,当时的他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就以2.13米的成绩拿下了亚军。
可能单看这个成绩,并没有那么突出,但是此时的朱建华仅有16岁,身体各方面还有没发育完全,就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再过几年就更不用说了。
果不其然,就在一年后朱建华再次打破自己的记录,以2.21米的成绩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中夺得头筹,没过几个月成绩又拔高了一个层次,达到了2.25米。
由于人种的不同,亚洲各国运动员在田径赛场上的成绩落后是当时的共识,包括现在田径赛场还是黑种人“制霸”。
但在当时,除了中国以外,亚洲各国的其他媒体都争相报道朱建华,称呼他是亚洲田径的希望。
1982年,朱建华参加了上海市举办的“金雀杯”,原本是冲着放松来的,却没想到竟然意外地破了自己去年在日本赛场上2.3米的记录,达到了2.32米。
没过几个月,年仅19岁的他在新德里亚运会赛场上再次刷新成绩,此时的朱建华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已经排的进前三了。
甚至在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朱建华跳出了2.39米的好成绩,一举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但是由于当时参加的比赛并不是国际性赛事,所以并没有被记入世界排名。
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短时间内刷新好成绩,还是在这么小的年纪,当时国内很多人都吧朱建华称呼为“跳高天才”、“中国跳高第一人”等等。
尤其当人们看到朱建华的名字出现在洛杉矶奥运会的“出征”名单中时,更加激动了。
他们认为“神一样”的天才少年朱建华一定能在这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事中,将全新的中国形象展示给世界,甚至媒体也是这样大肆宣传的。
巨大的压力压得朱建华喘不过来气,只能用更加刻苦的训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只要正常发挥的话,就没问题吧。
可是这一次,朱建华连正常发挥都没有做到。
赛场失利 跌落“神坛”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各国运动员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朱建华也不例外,虽然是在异国的地界上,他还是隐隐约约听到观众席上有人用中文为他加油。
不是在当地生活的华人同胞,就是不远万里从国内赶来的同胞,大家似乎都想要亲眼见证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辉煌的一刻。
不远处,朱建华最强劲的对手迪特马尓正在尝试起跳,在奥运会之前,他就在一场田径赛事中输给过朱建华。
5次起跳后,迪特马尓的最终成绩是2.35米,这把稳了,无论是在现场的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脑子里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这个念头,要知道朱建华的最好成绩是2.39米。
朱建华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的前四次起跳表现都很好,就在他进行第五次起跳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田径赛场上突然出现了一阵骚乱,原来是一位英国籍的运动员不知什么原因晕倒了,现场的很多都往那个方向跑去,看台上的观众也探头探脑地往那边瞅。
整个现场闹哄哄的一片,比赛被迫中断了一会,但就是被打断这一会儿,还是影响到了朱建华的节奏,他不由地感觉全身紧绷,头冒冷汗,状态再也回不到起跳前。
后来有人说:我们中国有个词叫“一鼓作气”,很明显,朱建华的“气”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散了。
这样状态下的朱建华理所当然地没有取得好成绩,只跳到了2.31米。
与冠军失之交臂,朱建华内心是失落的,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因为此次失误迎接什么样的狂风骤雨。
心结难消 遗憾退场
正是因为在比赛前,许多人对他报以极大的期望,所以在朱建华铩羽而归后,失望的观众们立即将矛头指向了曾经支持的人。
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但“键盘侠”并不比现在少,他们攻击朱建华的方式就是写信,这些包含恶毒咒骂的信件像剪刀一样“扎进”朱建华的内心。
其中有一些偏激的人,向朱建华的家里、训练基地里寄刀片、寄麻绳,其中的恶意不言而喻,甚至有些恶意还波及到了朱建华的家人。
就在朱建华刚刚输掉比赛的那段时间,他的家人出门都是战战兢兢的。
朱建华的母亲有一次在超市挑选商品,恰巧被路过的顾客认了出来,那位顾客立即喊了出来:“你是朱建华的母亲吧,你儿子怎么烂成那个样子?”
本来喧闹的超市因为这一声刺耳的声音安静了一瞬间,接着又议论纷纷起来,不少人正往这边看,一些情绪激动市民更是冲到朱母面前指指点点。
“一个铜牌,国家白培养你们家朱建华了!”
“把营养品的钱吐出来!赔钱!”
“对!赔钱!”
咄咄逼人的话语让朱母涨红了脸,她想解释儿子并没有白拿国家的东西,朱建华从小到大在训练上吃了很多苦,也拿了很多次好成绩,不能因为一次失利就否定他。
但是情绪激动的群众根本不想听什么解释,只想要通过谩骂去宣誓自己心中的不满,可怜的朱母还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突破重重人群,离开了超市。
还有一些极端的人,直接找了了朱建华家,用砖头砸烂了朱家的窗户,并宣称这是给朱建华“欺骗”大家的教训。
比赛前是鲜花掌声,比赛后是刀片砖头,这天上地下的两个差距,让这个只有21岁的小伙子很难接受。
从洛杉矶回来后,他努力让自己忽略那些外界的声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上,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他后边的比赛再难回到自己的巅峰状态。
非但如此,超强度的训练让他的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伤痛,也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中,朱建华因为严重的伤势影响了成绩,在小组赛中就出局了。
一边是一次不如一次的成绩,一边是父母为自己担忧而早生的华发,朱建华终于选择了认命。
在25岁的这一年,朱建华选择了退役,那退役后,他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心态转变 回归本质
退役之后的朱建华深感自己这些年一直把重心放在了训练上,文化知识水平有很大的不足,于是在1989年,在父母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去美国留学,并在美国定居。
朱建华在美国创办了一家体育经济公司,生意还算红火,如果不是再遇老教练,朱建华恐怕会一辈子就当个普普通通的商人。
1995年,老教练胡鸿飞身患癌症的消息传到了朱建华的耳朵里,这位老教练不是一般人,是一手挖掘朱建华并陪伴他从辉煌到低谷的人,是如同父亲般的存在。
当朱建华急匆匆地坐飞机胡鸿飞家里时,却不见老教练的踪影,原来老教授又拖着病体去上海的各大中小学挑选跳高的好苗子去了。
看着老教练日渐苍老的面容,朱建华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不久之后,上海一家专门的跳高学校诞生了,这所学校专门为国家队输送好苗子,老板正是朱建华。
为了让在这里学习的跳高好苗子们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朱建华特地免除了孩子们的训练费用,甚至还请了专门的文化课老师过来教授孩子们文化课。
朱建华的生意一直很红火,但是公司里的许多员工并不知道自己的老板曾经是大名鼎鼎的“跳高天才”。
这主要是因为朱建华并不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曾经是个名人,许多他年轻时当运动员的照片,有不允许在公司、或者在家里摆放,退役后的他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2021年冬天,一个体育用品公司在上海办活动,朱建华受邀出席了这场活动,镜头前的他已经再也不是年轻时精瘦的模样,身材有些发福,很难与曾经的他联系到一起。
不过,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年近60的朱建华的事业家庭双丰收,如愿过着平凡且美满的生活,曾经的遗憾就让它随风消散吧。
结语
心态转变的不单单是朱建华,还有如今的观众们。
如今的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已经不再需要用一块金牌来证明自己,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底气,“唯金牌论”正在慢慢被摒弃。
竞技体育固然看重成绩,但如今的观众已然能从一场比赛中看到更多的东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