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行业还在“过冬”,房企却更“卷”了。
“无论大家是否准备好,行业都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认为,行业阵痛的影响比预想中要长,目前还在持续,“光熬是不行的,还得想想怎么办”。
万科开发业务负责人张海表示,企业操盘及格线要从60分提高到80分,从单项冠军变成投资研判、客户洞察、产品定位、操盘效率等关键环节的全能高手。
新需求的市场供应仍不充分
2021年,郁亮在业务交流会上用“尊重常识,回归常态,阵痛之后,仍有机会”,表达了对行业的整体看法。两年过去了,他坦言行业阵痛比想象的更长、更痛,但地产行业仍有机会,万科也并不悲观。
房子卖不动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住房供给已过剩。在郁亮看来,住房条件“被平均了”,同时还有许多新需求并未被满足。
一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如果折算成实际使用面积,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居住水平。”郁亮表示,这是一个全国平均数据,如果打开数据就能发现,大城市被小城市“平均”了,小城市又被乡镇“平均”了。而这,正是市场供给的结构性问题。
二来,住房市场需求也从“有没有”走向了“好不好”的阶段。目前老百姓对居住的需求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针对新需求的市场供应是不充分的。除了居住功能,居民还有文旅、商旅等需求,这类需求很难用人均住房面积去表达。
张海分享的今年开街的杭州文化艺术商业新地标“玉鸟集”,就是居民多元化需求的集中展现。“玉鸟集”是良渚文化村中一处集文化、艺术、生活和轻度假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各类业态“纠缠”“交叠”在一起,既可服务周边居民,也能吸引外来游客。
企业应当苦练基本功
如果用马拉松来形容当前的房地产状态,万科认为目前到了“撞墙”阶段。“撞墙”意指跑步能量从糖分供给变为脂肪供给的过程,过程往往痛苦,但熬过去就能跑到终点。放在经济发展中,这叫做“新旧动能转换”。
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张海坦言,万科要推动变化,成为变化。应对客户需求之变,企业首先应当磨炼基本功,保质保量交付产品。
今年,万科全年计划交付28.9万套物业,建筑面积3637.3万平方米。1月至9月,已经交付住宅(含公寓)15.7万套(2018.6万平方米),商业物业4090套(57.7万平方米),办公物业5170套(26.3万平方米),回迁房和保障房4523套(53.5万平方米)。全国360个项目举行工地开放日活动,通过直播间、无人机等形式让业主了解施工进度。今年1月至9月,153个批次实现“交付即办证”,不断提高楼盘项目的管理协调能力。
目前,功能复合的混合开发已经成为重要业务组成,并在上海落地两个实践案例。上海“天空之城”采用TOD开发模式,在26公顷的土地上建设住宅、租赁住房、商业、办公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多元化生活场景。目前,“天空之城”已开发完成,活力逐渐凸显,住宅交付一年入住率达90%,高于行业均值5至10%。嘉定理想之地项目是万科落地的首个融合低碳和智慧等技术场景的“未来城市理想单元”,采用三维立体绿化和连续慢行系统,业态功能高度混合。
郁亮表示,要穿越房地产行业周期,企业仍面临两大难点。一是要培养出赚小钱、赚慢钱、赚辛苦钱的能力。以长租公寓业务为例,长租公寓是不动产业务中最难赚钱的业务之一。经过8年持续投入、产业和模式调整,万科长租业务板块开始实现盈利。泊寓总经理胡冬华透露,自今年6月起,泊寓已实现单月利润连续回正,9月份实现了累计权益净利润回正,预计今年内将实现整体盈利。
二是商业模式能否实现闭环。经营服务业务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见效慢,然而随着REITs政策推出,这一问题已出现解决的希望。万科商业、物流、租赁住房都在积极准备REITs,有信心取得突破。一旦完成REITs的环节打通,万科有望真正从开发商转变为不动产商。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