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山雨欲来的准备了?有人预测:明年起,出生率或出乎预料
前言
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的人口数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比上年末减少了640万;全年出生人口为956万,比上年减少了106万;人口出生率为6.77‰,比上年下降了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37‰,比上年上升了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比上年下降了0.94个千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开始缩水,出生率已经跌破历史最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经转为负值。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出生率会继续下降吗?未来几年的人口形势会怎样?有没有可能出现反弹或者回升的情况?
一、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的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改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出生率普遍呈现下降态势。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总和生育率将从目前的2.5个孩子降至1.9个孩子。
从中观层面来看,出生率下降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城镇化、性别失衡等问题的加剧,中国的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减少,而且结婚晚、不婚、离婚等现象日益增多,导致生育意愿和能力双双下降。
从微观层面来看,出生率下降是一个选择性的结果,随着社会价值观念、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加重视自我实现、职业发展、精神享受等方面,而对于传统的家庭责任、子女养育等方面则相对淡化或放弃。
中国的出生率下降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人口规模和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规模和潜力,人口结构决定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人口素质决定了生产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出生率下降意味着人口规模将缩小,人口结构将老化,人口素质将下降,这些都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人口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供需平衡。出生率下降意味着未来的社会保障负担将加重,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将增加,而相应的资源和财政支出将减少,这些都将对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造成挑战。
最后,人口变化也会影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出生率下降意味着未来的家庭规模将缩小,家庭关系将淡化,家庭功能将弱化,这些都将对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影响。
二、出生率反弹或回升的可能性和条件
中国的出生率下降是一个长期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出生率就没有反弹或回升的可能性和条件。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经历了低生育阶段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出生率的反弹或回升。
例如,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提高家庭津贴、增加托儿所、延长产假、提供税收优惠等,使得其出生率从1.8个孩子上升到2.1个孩子3;
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政策,包括提高父亲参与育儿的比例、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使得其出生率从1.7个孩子上升到1.9个孩子。
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也有一些地区在经历了低生育阶段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出生率的反弹或回升。
例如,上海在2016年放开二孩政策后,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提高住房保障、增加幼儿园名额、延长产假、提供医疗补贴等,使得其出生率从2015年的8.24‰上升到2016年的11.72‰;
重庆在2017年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政策,包括提高女性就业保障、增加托幼服务、提供育儿培训、提供税收优惠等,使得其出生率从2016年的12.08‰上升到2017年的13.08‰。
综合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出生率的反弹或回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人口形势和发展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出生率水平和人口规模。目前,中国的出生率已经低于替代水平,即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的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的人口将持续下降。
因此,中国需要制定一个能够保证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出生率水平,例如2.0-2.5个孩子的水平。
同时,中国也需要制定一个能够符合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人口规模,例如15-16亿的规模。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
第二,要有全面的政策和措施。要从多个方面和层面,采取一系列综合性、协调性、长效性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支持生育。
例如,要完善和放宽生育政策,取消各种限制和惩罚,给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要提高和完善生育福利,增加各种补贴和优惠,减轻生育成本和负担等。
第三,要有积极的参与和配合。要动员和鼓励各方面和层面,积极参与到鼓励和支持生育的行动中来。
例如,要引导和激发社会公众的生育意愿和行为,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案例示范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育的价值和意义;
要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生育作用和影响力,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互助网络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育的便利和乐趣;要协调和整合社会资源的生育功能和效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益慈善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生育的优惠和补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