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恐惧、盲从、趋利避害、注重短期利益是人类共同的特点,包括你我,谁都一样,不可避免。但财富往往逐渐向少数人集中,同样不可避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盲从绝大多数人,而是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辨,判断和前瞻。
下午回来,和几个以前的下属聊最近他们银行工作近况,反映了一些情况确实和今天的社融数据比较相符。一是今年以来申请贷款的少了,不管是按揭还是非按揭。二是过去所谓套现经营贷去买房的今年也几乎销声匿迹了,折射出房地产投资目前确实处于很冷淡的一个阶段。
我从云南刚回来,说实话他们的话给我的印象和我在云南看到的“人从众”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是大家兜里没钱了吗?其实吃饭旅游的钱还是有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肯定是不变的,最基础的吃饭+旅游+电影消费是可以实现的。
但过去三年经历确实改变了很多,失业,降薪也都确实发生在很多人身边。
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那就是主动投资的人少了,躺平享受生活的人多了。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售楼中心门可罗雀。大家对于透支未来30年收入去买一套住房的想法少了,本质上是对于收入稳定增长的预期降低了,同时对于房价未来继续上涨的预期也消失了。
其实这种现象,90年代在日本也发生过一轮,实际上目前日本除了东京房价,确实绝大多数地区还低于90年代初期。
过去85年广场协议签署的时候,美国为了达成其目地,对其所谓的盟国德日英法采取的是签署协议的方式,因此也就有了广场协议。其余各国人为干预汇市,升值本币。这才有了后来所谓的日本买下纽约的说法,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也才发生。
而今天,美国采取的方式则是断链,也就是所谓的加征关税和产业链转移。作为需求方,当别人宁愿多掏钱,伤害本国消费者利益也要干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除了骂两句这人有毛病,其实还真的很难做些什么。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去替代逐渐萎缩得出口市场,这是必然的结果。而消费的前提有两个:
一是钱,二是人。
有人无钱,也没啥消费能力,例如印度。
有钱无人,消费能力再高,总量也有限,成为不了大国强国,例如瑞士。
因此,未来一个阶段,放开消费束缚,鼓励内需消费会是一个长时间的方向。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未来投资思路了。
下一篇文章,我们谈谈投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