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跳码”虽然不是新鲜事,但上市公司为子公司“跳码”埋单的事却不多见。
“标准类商户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被业界称作“跳码”,是支付行业一种常见的违规行为。此种行为严重损害持卡人、正常商户和银行利益,不仅给整个支付系统带来风险,也违反相关政策规定,是被明令禁止的违规套利行为。
近日,翠微股份(603123.SH)发布公告披露,控股子公司“跳码”致其业绩损失4亿元。
实际上,翠微股份并不是个例。截至目前,拉卡拉(300773.SZ)、新国都(300130.SZ)、新大陆(000997.SZ)、海联金汇(002537.SZ)、仁东控股(002647.SZ)等上市公司也对外披露,旗下收单支付业务由于存在“跳码”等违规行为,需要退还大量资金,进而产生巨额营业外支出,最高支出金额近14亿元。
如何杜绝频发的“跳码”事件?就此问题,《法人》记者近日采访有关市场人士。业内人士认为,支付业务线亟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以摆脱对“灰色业务”的依赖。
子公司系“吃罚单大户”
一份突如其来的风险提示性公告,让不久前斩获“四连板”的翠微股份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而其背后隐藏的“跳码”风险随之浮出水面。
10月20日,翠微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科融通”)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的情形,目前海科融通已按新要求签署了相关协议,需将额外新增涉及资金分批次退还至待处理账户。本次事项将对翠微股份今年第三季度及全年业绩产生重大影响,预计损失约4亿元,且后续影响或有不确定性。
▲翠微股份公告截图
10月26日,北京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支付机构办理收单业务时,会针对不同行业的商户收取相应费用。支付机构需确保收取费用与央行政策相符,并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和报告。如有违规,央行将对其进行处罚。
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即“96费改”),将银行卡特约商户划分为三类并编码。在这三类商户中,餐饮、酒店、百货等标准类商户费率为0.6%;超市、加油站等民生优惠类商户费率为0.38%;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慈善机构等公益类商户费率为0。各收单机构可以在这个标准基础上进行市场化定价。
然而,一些支付机构却在这项优惠政策上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在操作收单业务时,通过技术手段将商户编码从标准类商户变成费率更低的优惠类商户或公益类商户并报送银联系统。尽管商户手续费仍按标准类商户收取,但通过降低费率成本,这些支付机构得以获取不当利益。海科融通便是其中一家涉及此类行为的支付机构。
公开资料显示,海科融通是一家面向中小微商户的支付机构。自200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全国范围内银行卡收单业务,服务于餐饮、娱乐、零售等行业中小微商户。该公司持有央行颁发的全国范围内银行卡收单业务类型《支付业务许可证》,具有全国范围内经营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从业资质。
2020年12月,翠微股份出资近20亿元收购海科融通98.2975%股权,构建了“商业+第三方支付”双主业协同发展格局。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海科融通屡次出现业务违规行为,将翠微股份置于舆论风口浪尖。
公开信息显示,海科融通曾因多次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遭到处罚。仅在2019年就被央行开出6张罚单,罚款总金额超过170万元。从行政处罚公示表中可以看到,海科融通的违规行为包括:银行卡收单业务操作违规、未按规定设置收单银行结算账户、未严格落实商户实名审核要求、未按要求对小微商户收单业务受理信用卡进行限额管理、未按规定对可疑交易采取有效措施、违规开展异地银行卡收单业务、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以及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等。
即使在并入翠微股份后,海科融通的违规行为也未停止。记者注意到,除了本次风险提示性公告外,翠微股份还在今年4月20日发布公告披露,海科融通在收单业务中存在“跳码”行为。
经营承压致违规不断
海科融通为何频繁违规?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跳码”套利曾是许多支付机构的利润“大头”,这背后反映了收单行业盈利模式固化及激烈竞争带来的经营压力。
“支付机构过去主要通过收取服务费或通道费赚取利润,但随着移动支付崛起和聚合支付服务商加入,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商户逐渐流失,支付机构盈利模式单一和不足的弊端开始显露,利润来源逐渐减少的局面难以改善。”上述银行业人士指出。
▲资料图
以海科融通为例,翠微股份当初收购时,交易对方承诺海科融通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75亿元、2.07亿元和2.4亿元。三年间,海科融通实际完成率分别为104.32%、103.56%和102.84%,勉强符合预期。但另一项反映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归母净利润不甚理想。
翠微股份2022年年报显示,海科融通实现营业收入30.40亿元,同比增长28.96%,但归母净利润却为-2.75亿元,同比下滑231.62%。翠微股份2023年半年报显示,海科融通实现营业收入13.34亿元,同比增长1.31%;归母净利润5077.18万元,同比下滑59.82%。这些数据表明,海科融通并入翠微股份后业绩不升反降。翠微股份此前在公告中也承认,海科融通面对支付行业监管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正处于经营转型和策略调整过程中,存在业绩不达标的风险。
针对支付行业乱象,监管部门近年采取了“断直连”(即断开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的直接连接)、上交备付金等规范整治措施,支付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曾经把“跳码”套利、备付金利息当作主要收入来源的支付机构,正处于艰难转型阶段。
据记者观察,今年以来,多家涉足支付业务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自曝支付业务线存在违规情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股市场上“支付第一股”拉卡拉。其在公告中直言:“公司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公司已按照相关协议将涉及资金退还至待处理账户。本次重大事项以及后续影响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谨慎决策。”
对此,10月26日,财经评论员郑宇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公布的数据观察,今年支付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相对稳定,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交易规模和笔数有所下降。在此背景下,支付业务线亟需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以摆脱对‘灰色业务’的依赖,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他坦言,收单行业普遍费率较低且竞争压力巨大,支付机构面临经营与合规层面的双重挑战。未来,支付机构需要开拓思路应对行业新挑战、新变化,可以通过“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将支付服务细化拓展成细分服务,为商户提供数字化综合服务等新业态,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多家公司支出大增 业绩受损
随着收单行业赖以为生的“灰色业务”被揭盖,一些上市公司开始通过透支业绩为旗下支付业务线“跳码”违规埋单。
据不完全统计,“跳码”退款已波及十余家支付机构,涉及资金高达数十亿元。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旗下收单支付业务由于存在“跳码”违规行为需要退还大量资金,进而产生巨额营业外支出。这些公司包括翠微股份、拉卡拉、仁东控股、新国都、新大陆、海联金汇等。
其中,翠微股份去年营业外支出达到5.12亿元,较2021年变动比例高达23415.56%;拉卡拉去年营业外支出近13.96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为-105.96%,在涉事上市公司中营业外支出金额最高。此外,新大陆、新国都等上市公司也因退还资金致去年经营业绩受到拖累,净利润大幅下降。除了业绩受损之外,这些公司还要面对“跳码”违规带来的监管和法律风险。
“支付行业是一个重要行业,涉及金融、经济和民生等多个领域。近年来,为了规范行业发展,监管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监管力度等,并且在合规经营层面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10月26日,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有银对记者说。
王有银介绍,今年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收单机构的外包机构应当业务真实合法,杜绝为“跳码”套现提供支持服务。2021年10月12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1台银行卡受理终端只能对应1个受理终端序列号,1台银行卡受理终端只能对应1个特约商户,即“一机一户”“一户一码”。收单机构应当建立银行卡受理终端序列号与特约商户代码等五要素信息的关联对应关系,在办理银行卡受理终端入网时将相关信息报送至清算机构,并确保该关联对应关系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和不可篡改性。
“跳码”乱象被揭露后,外界对监管部门是否会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高度关注。在王有银看来,“跳码”背后可能隐藏洗钱、偷税漏税、侵犯数据安全隐私等多种风险,危害程度不容小觑。所以,监管部门对“跳码”的整治大概率不会局限于罚款,可能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治乱,包括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支付牌照、市场禁入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监管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处罚措施,已经对支付机构产生了有效震慑,“跳码”违规行为有所收敛。有从业者坦言:“利润远不及处罚。”
编审|渠 洋
责编|王 茜
校对|张 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