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客快评】有法可依后,还需思考怎么“炒”好一盘客家菜
《梅州市客家菜传承发展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作为梅州市首部产业促进类条例,该条例的出台为立法护航产业发展开创了先例。
“立法保护客家菜是否浪费资源?”这是提出立法保护客家菜传承发展以来不少人的疑问,认为此举是“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但立法也应食人间烟火,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只要有需要,哪怕是小小一碗梅菜扣肉也值得动用立法这一工具。
客家菜不仅是食物,更是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梅州的一张名片和重要产业,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就业,也关乎着客家菜食材、预制菜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运用立法工具为客家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是有的放矢的精准施策。
作为广东三大菜系之一,客家菜产业化程度低,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标准化、品牌化不够。每一道菜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缺乏统一标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很大程度上也是作坊式的各自为政。这大大限制了该产业的可复制性和对外输出,以及做大做强的规模化发展。
纵观一些知名菜系品牌,不仅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有着完整严格的产业标准,后者是做大做强的基础。
我国一些知名小吃的起源地已经意识到标准化法治化带来的发展利好,也在着手开展地方性立法。比如去年《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出台,早在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发展条例》早已实施……通过立法形式,将工艺、技术、质量、服务、品牌等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确定下来,是客家菜产业迈上精细、标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同时,此次出台的条例中,对客家菜产业与乡村振兴、旅游推广等内容相结合提出了要求。让客家菜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聚链成群,更好保障和推动客家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为促进产业发展立法值得点赞,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当然立法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出台之后束之高阁。有法可依还需要落实有力,发挥法律效力,规范行业乱象,治理产业痛点。
相关>>梅州:首次为客家菜立法背后的考量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张柳青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