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
1.1. 定义
(1) 将资本产生利润的能力放到市场上买卖的行为称之为金融。
(2) 资本市场
1.2. 过程
资本家在拥有资本后,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直接投入生产,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二是将这个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也就是资本表现为商品时的“使用价值”)进行买卖,而此时获得的利润就不那么单纯了。利润将会分割成支付给放贷人的利息(利息就是资本表现为商品时的“交换价值”)和借贷人生产的剩余交换价值两个部分。
1.3. 举例
甲有30万元,如果直接去开工厂,一年内可以赚取10万元。但是甲嫌麻烦,将这30万借给了乙去开工厂,约定一年后的利息是3万元。一年后,甲乙皆大欢喜。
在上述过程中,10万元就是30万元的增殖能力(使用价值),甲收到的利息3万元就是30万元的交换价值。在这个过程中,30万元的增殖能力(10万元)被分割成3万元(交换价值【利息】)和剩余交换价值7万元。
1.4. 金融(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差异
1.4.1. 商品市场
(1) 商品的交换价值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商品的供求、竞争;二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是确凿无疑的具体劳动。
(2) 第一点决定了商品的上下波动;第二点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中心线”
1.4.2. 资本市场
(1) 在资本市场中,资本“表现”为商品,而不“是”商品。马克思之所以如此论述,原因如下:资本表现为商品,它的交换价值同样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资本的供求、竞争(和普通商品一样);二是资本本身的使用价值----产生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这里就和普通商品不一样了)。
(2) 资本本身的使用价值并不像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确凿无疑。“产生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由两方面因素决定(而这两方面因素都不是确定的):
一是“未来并不遵循历史”。根据以往统计出来的社会平均利润并不能一定用于未来。(这里插一句嘴,我认为虽然以往的统计不能反映未来,但历史表明,社会平均利润是一直在增加的。【比如在1990年100元投入生产一年会产生10元的利润,那么2000年同样的投入在同样的时间内产生的利润一定大于10元】。所以资本论中社会平均利润的不确定的原因不应该有这一条。)
二是货币数量发行的不确定性。货币数量的发行并没有遵循任何的客观规律,即使研究出来如何发行货币才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正面影响,政府也不一定会采纳。现今的货币已经脱离“贵金属本位制”,货币的价值单单只与国家信用挂钩,更加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1.4.3. 结论
资本表现为商品,但没有价值中性线。而且利息受货币政策的变动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