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考量,无疑与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关,主要表现在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配置失衡。“美好生活的需要”从需求端提出了人民群众消费层级变迁的需要,内在要求产业结构也同步变迁。
作为中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升级一直是中国近些年发展的重点。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能够反映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产业结构也经由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努力,成功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转化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需持续发力。
在经济下行阶段,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给中国不同经济区带来的政策效果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体现出了明显的结构效应。可以注意到,在经济下行阶段对货币供应量上升产生负向反应的经济区集中在中国东部。东北综合经济区是中国老工业区,虽然近些年东北综合经济区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来说这一区域工业化程度较高,各类基础设施较完善;
北部沿海经济区是中国政治中心,是中国最具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中心之一;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集中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制造业,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要素禀赋来看,都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南部沿海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大本营,承担了中国消化与输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重任,也是新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与制造中心。
可以看出,在经济下行阶段对数量型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产生负面反应的经济区工业基础都较好,综合来看属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制内,消费者与企业都对经济前景预期比较悲观,在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基础建设部分已经完成,公众对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短暂的经济刺激手段,即“货币幻觉”,在短时间内刺激效果消失,经济将恢复原状。
因此这种消极的预期决定了在经济下行阶段对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实施扩张的数量型并不能如央行所愿使公众增加投资与消费,反而会促使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形成恶性循环。在经济下行阶段对货币供应量上升产生正向反应的经济区集中在中国中、西部,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分别是中国能源以及农作物的生产与深加工专业基地,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在该区域占据优势;
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包含了中国西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广袤的国土,在能源战略接替以及特色旅游等行业占据重要位置。综合来看,对增发货币产生正向响应的地区发展较缓慢,基础设施并未发展完善,因此在经济下行阶段对这些经济区施加扩张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刺激,有利于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设备的完善,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的正向波动。
具体而言,在对扩张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出现负向反应的地区,响应的幅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波动性排序则由高到低依次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发达的沿海地带从响应幅度与波动性两个方面都更显著;
在对扩张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出现正向反应的地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较为特殊,在响应幅度与波动性两方面均维持较低水平;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则按照地理位置依次向西、经济发展程度依次降低的顺序,对货币政策冲击效果呈现由大到小的响应结果,印证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阶段对产业结构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体现更明显。
同样在经济下行阶段,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政策效果。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在这一区制,对全国整体以及八大经济区均呈现出正向冲击。这表明,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如果提高利率可能会倒逼产业结构产生正面优化效果。
在经济下行阶段,消费者和厂商对经济未来预期悲观,在前述分析中已经可以发现,在三次产业以及产业内部,受到冲击影响最大的通常为第三产业以及服务业内部的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如果适当收紧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倒逼一些企业改革创新,劳动力会迫于经济压力流入能够提高更高回报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在产业结构中占据更加高级的位置,进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中国的产业特点表现为第一产业劳动密集,第二产业多以大中型国企为主导,第三产业私人企业占一半以上,并且像房地产、金融服务等典型的第三产业行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利率上升会对资金密集行业造成更大的冲击。换言之,第一产业由于资金聚集度较低,所以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相对不敏感;
第二产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在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实施时,可以有能力从其他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典型的资金密集企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在经济下行期的利率升高会对第三产业造成更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金一定会流向其他产业,资金收紧带来的突围与改革对企业同样重要。
东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对利率提高的反应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提高,这两个经济区在地理位置上是近邻,在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框架上也多有相似,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贮藏地,东北综合经济区则拥有大庆油田和松原油田,这两个经济区能源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经济区的产业分布结构决定了其产业架构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强,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较小;并且从采样区间内东北综合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的三次产业占比统计性描述来看,第三产业在这两个区域的比重仍然较低,紧缩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倒逼企业升级转型,淘汰一批经营不善融资能力不强的企业,因此在经济下行区间,东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表现为正向波动。
在经济上行区间,提高货币供应量会对除了东北综合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外的,其他六个经济区以及全国的产业高级化指数产生负向影响。这意味着在经济向好时,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并没有使增发的货币流向能够促进产业高级化的方向。
这两个经济区位于中国北部,煤炭能源以及石油能源集中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产业架构则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且自然环境较好,第一产业的占比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也较高,第三产业集中度则较低;
同时这两个经济区的发达程度位于中国经济区的中部梯队,与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面对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且经济位于上行阶段投资热情高涨的状况时,东北综合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的资源更倾向于流入第三产业,体现为产业结构在宽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引导下向高级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