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薛冰冰
界面新闻编辑 |
2022年,民航业陷入史上巨亏,三大航累计亏损1086亿元。北上广深四大机场亏损总规模虽然未达到千亿级,但也创下了疫情以来最高亏损记录。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首都机场(00694.HK)净亏损35.26亿元,上海机场(600009.SH)净亏损29.81亿元,广州白云机场(600004.SH)亏损10.71亿元,深圳机场(000089.SZ)亏损11.42亿元。
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亏损额高于广深机场,主要是因为北京和上海国际航线占比高。出入境免税业务是重要利润点,而疫情期间出入境免税红利消失,曾经的“摇钱树”黯然失色,导致机场亏损惨重。
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出入境免税业务虽然未成气候,但是机场广告业务却发展得有声有色,不仅一如既往保持盈利且利润水平反超疫情前,成为另一棵“摇钱树”。
据界面新闻此前梳理,2017年-2019年,白云机场广告净利润在1.5亿-3.5亿元之间,占总利润比重一度超过三成。2020年,白云机场广告净利润不减反增,金额接近4亿元。深圳机场2017年-2019年的广告净利润在2亿-3亿元之间,为公司贡献了四成以上的利润。2021年,深圳机场广告净利润2.92亿元,同比2020年提升近25%。
但是在2022年民航业最低谷时期,广深两机场广告业务出现分化,深圳机场持续赚钱,而白云机场由盈转亏。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白云机场广告业务净亏损4057万元,约占总亏损额的4%,而2021年其广告业务净利润为2.66亿元。与此同时,白云机场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白云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从2021年的盈利1.3亿元变成2022年的亏损1325万元。
白云机场广告业务遭遇“滑铁卢”并不突然。广深两机场在广告经营方面选择的是代理模式,由代理公司将广告资源销售给终端客户。白云机场广告代理公司为德高集团和迪岸双赢集团,与机场分成时采取“大额保底+小额超额提成”的模式,平均每年向机场支付3亿-4亿元的保底经营费。
疫情期间由于旅客吞吐量锐减,机场广告媒体价值及竞争力远不如从前,在“大额保底”模式下广告代理公司承担着巨大风险。为了降低损失,代理商申请降低甚至减免部分广告资源使用费。为此,2020年和2021年,德高集团、迪岸双赢集团还与白云机场产生了司法纠纷。
根据2022年5月仲裁裁决,迪岸减少向白云机场支付2021年广告发布费1.022亿元。 而这笔上亿元的发布费减免,对白云机场2022年的业绩造成不小的冲击。白云机场公告称,根据解决方案,广告发布费减免涉及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预计约9642.75万元,对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的影响预计7232.06万元。
另外,白云机场二号航管公司与德高公司达成支付方案,免除德高公司第五经营年度(2022.4.26-2023.4.25)广告资源使用费1.007亿元。 根据解决方案,广告发布费减免涉及白云机场2022年、2023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约0.69亿元、0.317亿元,对2022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的影响预计约0.52亿元、0.24亿元。
相比之下,深圳机场广告业务依然表现出坚挺,其与广告代理商采取“小额基本经营费+大额分成经营费”的模式,代理商承受的损失相对较小,过去三年机场方面与代理商未发生大的纠纷。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机场航空广告业务净利润2.88亿元,与2021年航空广告2.92亿元的净利润基本持平,航空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2021年的11.85%提升至2022年的14.49%。
深圳机场在年报中提到,2022年机场推动广告媒体升级改造,优化展示效果,吸引更多客户进行广告投放,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