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手套60亿副,临沂有个“宝藏”小镇
记者 姜曼 公绪成 通讯员 张伟 刘善峰
年产60亿副手套,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产值36亿元……,很难相信这组数字来自于沂蒙山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带着诸多疑问,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来到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探寻这个小镇手套产业的发展“密码”。
稳步发展 年产手套60亿副
“仲村”与“手套”,在业内成为一个固定词组。
“年产60亿副手套,对全国人来说,平均每人合4副还多。这些手套全部铺开的话,能铺满整个平邑县。”说起手套,镇长徐吉卫满脸自豪。
据介绍,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仲村便开始生产手套。当时的社办集体企业手套厂,共有7台手套机、2台手摇机,这便是整个仲村手套产业的起源。
梳理前30年的产业发展历程,仲村镇经历了“三级跳”。
上世纪80年代初,解散集体企业、兴办个体手套加工作坊,是仲村手套产业的第一级跳。这一“跳”,解放了生产力,让手套生产由“揽在怀里”到“推向市场”,渐成星星之火。不过,当时技术装备较差,用的都是手摇式机械,每台每天只能生产70副手套。甚至,加工户还称不上“厂家”,都是在自家房屋内生产。
2003年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加工户大规模从浙江省引进链条式机械,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实现了手套产业的第二级跳。
生产的便利、利润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人进入这一领域。此时,看到该产业的发展潜力的人,也开始投资兴办一些规模较大的加工厂。
2009年开始,以电脑编程机的应用为标志,仲村手套产业实现了第三级跳。以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每机每天可加工手套300副左右,质量和工艺也都有所提升。每副手套利润由3分钱增长到5分钱,工人工资由每月1000元增加到1200元—1500元,6家投资近千万的手套加工企业慕名而来……手套从业者大幅度增加,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套加工专业镇。2019年之后,仲村手套开足马力,呈现出铺天盖地之势。
截至目前,全镇拥有棉纺手套企业960家,有的村几乎家家户户织手套;从业人员8万人,超过全镇居民人口;年产各类手套60亿副,占全国总量的60%;年产值36亿元,税收占全镇的80%。为此,该镇获得了“中国劳保手套名镇”等一系列荣誉。“仲村”与“手套”,在业内成为一个固定词组。
全面升级 叫响“买手套,到仲村”
数量扩张的背后,是内涵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小、管理较混乱、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无序竞争等方面。以企业规模为例,规模以上企业不足2%,其余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再以产品为例,种类单一,以棉纱手套为主,这种手套可用于普通劳动岗位,如果用于高强度劳动就容易破损,几乎是“一次性”用品。
鉴于此,当地政府意识到,想要闯出一条新路,解决“散乱低小”的问题,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顶天立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20年,该县规划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中国(平邑)高端手套产业园,科学布局产业结构。徐吉卫介绍,目前已招引8家大型企业,以产业园为龙头,全镇从原材料、纺织、成型、外销,形成了全产业链。“这里集展示、销售、研发、加工、仓储、检验检测、电商物流等于一体,实现了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徐吉卫说,浙江百翔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产业园,结束了仲村手套机外购的历史,近千家手套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订购各类手套机。
经过不断推广,第五代智能手套机成为该镇主流加工机械,仅2020年就销售了一万余台。在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智能手套机只有一米多长,外型像一台较大的打印机,编织手套的过程也像打印过程,经线纬线有节奏地交织,3分多钟就完成了一只手套的“打印”。
效率提高的同时,产品也在不断丰富。无论是家用的棉纱手套、针织保暖手套,还是防撞、防静电、防切割、防寒等高端功能型手套,都能在这里找到。“目前,正在研发情侣手套、医用手套、军工手套等,打造高端创意手套品牌。”徐吉卫说,多元化的产品,叫响了“买手套,到仲村”的口碑。
拓展市场 仲村手套卖全球
如今,仲村的手套不仅国内卖的好,海外市场也全面铺开。据了解,仲村手套在日韩、欧盟、美国、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日韩占出口量的60%左右,直接和间接年出口额20亿元。“过去三四毛钱一副的手套,出口后卖到人民币至少20元。这就是海外市场带给我们的真金白银。”园区负责人说。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仲村手套走过了量质齐升的转变,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将达30家,两年内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在古老的仲子故里,一个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向临沂市政府提出的“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的目标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