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业务战略决定了组织战略,业务战略发生变化时,组织战略需要做出改变、与之协同。战略容易模仿,但组织能力很难被模仿。
组织如何适配战略?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如何克服组织熵增和员工怠惰……针对上述问题,首钢基金参加CANPLUS美味中国创新营首期第五模块邀请到华为大学特聘教授、高级管理顾问、前华为集团融资部长王太文,结合华为的实战经验,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在王太文看来,企业经营说到底就是利益驱动机制的设计,华为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华为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既是华为经营的最底层逻辑,也代表了整个利益驱动机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华为对人性、组织及外部生态的潜在假设。
以下是我们对部分课堂内容的整理,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如何激发奋斗精神?人性自私假设
一家企业的组织文化包含四个维度,构成了所谓“洋葱模型”。四个维度分别是:
1. 外观、形象、行为
2. 机制、制度
3. 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
4. 潜在假设前提、管理哲学
一家企业的外观、形象和行为,构成了整个组织带给人的感觉:它到底是一家冲锋型企业,还是激进型企业,或是一家窝里斗的企业?企业的组织文化,跟它的机制/制度设计紧密相关。制度设计由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决定。制度是否有效,则是取决于企业的潜在假设前提是什么。
以华为为例,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性是自私的,人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基于这个基本假设,华为建立了“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家学雷锋,但是绝不让雷锋吃亏。所谓的“奋斗者”指的是那些为客户创造价值、替公司挣到钱的人。在此基础上,华为又通过一系列机制设计,保证一切分配向奋斗者倾斜,让打粮食的人分到粮食,不打粮食的人分不到粮食。
再以华为的干部选拔机制为例,所有干部都是通过选拔制和淘汰制自己打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也就是华为强调的,“将军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具体而言,华为在干部选拔时优先看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看业绩和能力:优先从成功实践和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
二是看价值观:优先从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
三是看品德:优先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事件中考察和选拔干部。
由此,华为就设计了一个通过利他达成利己的模型,把组织的价值、客户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三者之间的利益很好地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如何解决组织怠惰?“惶者生存”
人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怠惰,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大概率会选择葛优躺。所以当一个组织发展时间较长,老员工进入舒适区以后,很少有人会愿意长期艰苦奋斗。这是组织的惰性,也是人的本性。
华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它的解决方案是“惶者生存”。基于对人性怠惰的假设,华为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制度设计,不断破除员工的安全感。
华为有一个特点:每当员工在一个岗位干到平稳顺利的时候,公司就会把他调到其他地方,要么是从国内调到国外,要么是从一线调到总部,一直“折腾”员工。通过这种方式,华为让员工始终保持惶恐之心。压力之下,员工的活力就被激发了。
员工之所以“惶”,是因为组织也“惶”。
组织为什么“惶”?因为华为没有退路。在华为成立之初,任正非就说过,“将来通讯设备市场三分天下,必有华为的一席之地”。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必须挤进世界前三,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任正非有这样的决心,不是因为他天生就不近人情,而是因为华为所在行业的残酷性决定了它必须挤进前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一切消极、怠惰、躺平的事情,一定要坚决反对。
正是基于这些基本假设,华为制定了一系列 “惶者生存”的制度,大家要“惶”,首先组织要有“价值”,令大家感到珍惜,其次要始终保持开放性,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
美味中国创新营课程现场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讲究“选、育、用、留”,但是华为的人才管理政策是“选、用、流、育、激、管”。华为强调“流动”——不仅要在公司内部流动,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企业把能力建立在组织上,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对人的依赖,尤其是关键人才的依赖。
所以华为过去几十年花了400多亿做组织变革,把个人的思想沉淀为企业标准化的套路、打法、政策、机制、流程、IT等组织能力。如此,华为才有底气说,用好人才,但是绝不迁就人才。
如何对抗企业熵增?打造耗散系统
华为“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企业愿景,决定了它当时的整个管理系统一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常强的执行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总部,导致效率非常低下,企业内部官僚作风严重。
2009年,华为已经走入了大企业病的阶段,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任正非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把指挥所建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
按照物理学的熵增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组织里,当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员就会进入惰怠状态,墨守成规、缺乏活力,组织执行力和效力变得低下,组织陷入僵化,企业最终走向灭亡。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体能够逃脱死亡的命运,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延缓死亡的到来。
那么,如何对抗熵增?就是要把孤立系统变成开放系统,把组织里多的能量耗散掉。如何耗散?放到组织里,就是要做到:员工有进有出、干部有上有下、收入有增有减。
美味中国创新营课程现场
在任正非看来,一个“光吃不拉”的组织,是最不健康的。对抗熵增最好的解药就是建立组织的耗散系统,所以每年华为都会把过去挣的钱消耗掉。
看华为的财报会发现,虽然它每年有将近50%的毛利率,但净利率却只有6%-7%左右。这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它管理的结果。每当华为发现年净利率可能超过7%-8%的时候,它就开始耗散利润,把资金投入到研发、市场、组织建设、组织变革、组织能力提升等方面,剩下的利润会在年底分红时全部分掉。第二年,员工重新出去“打粮食”。长期以来,华为都在坚持这套运作逻辑,把过去挣的钱变成今天的组织肌肉,再用组织肌肉去挣明天更多的钱。
企业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账上的钱,而是来自团队持续打粮食的能力。任正非曾说过,人才不是最重要的,具备吸引和保有人才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过去几十年华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它挣的钱耗散到组织能力建设和组织能力提升上,也才有可能同意员工的提前退休申请,同时保持组织的新陈代谢。
如何激活组织和个体活力?构建高铁模型
企业的经营,说到底就是利益驱动机制的设计。
以华为为例,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这四句话是华为经营的最底层逻辑,也代表了它的整个利益驱动机制的设计,包括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价值创造。华为所有的制度/机制设计,不管是工资、奖金、股票、津贴等物质分配,还是荣誉、表彰等非物质分配,或是干部选拔、干部培养、干部淘汰,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这四句话。
美味中国创新营课程现场
如果把这套基于利益驱动的组织动力系统比作一列高铁的话,它的目标就是活下去。怎样才能让高铁沿着“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价值”的方向全力以赴向前奔跑?一定是给火车头加满油。
火车头是谁?是奋斗者。
最后,还要为这列高铁加上一个纠偏系统,否则它终究有一天会面临出轨的风险。对于华为而言,它设计的纠偏系统就是“坚持自我批判”,把组织存在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谈。
过去几十年,华为的这列高铁一直全速前进,火车头换了好几代人,司机上上下下,但是它的速度始终没有降下来。
上一篇:元宇宙营销:数字化营销新纪元
下一篇:华润三九张超7%,股价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