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深耕特色种植 描绘增收图景
来源:黑龙江日报
棚室秧苗。 霍永祥 记者 董新英摄
覆膜。孟维欣 记者 董新英摄
棚室香瓜种植。霍永祥 记者 董新英摄
坐水。孟维欣 记者 董新英摄
4月的绥化,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在田间、在棚室,春耕生产画面随处可见,而各地特色种植更成为其中的靓丽风景线,菇娘、香瓜以及各类棚室蔬菜种植,瓜秧移苗、机械犁地,棚室添了绿色,大地现出生机。
肇东 品牌香瓜移栽忙
随着气温渐渐回暖,大棚移栽香瓜幼苗进入黄金期。在肇东市昌五镇昌盛村生态农业园区内,160栋连片棚室种植的“老味香瓜”迎来首批次瓜秧移苗。抢抓农时巧打时间差移栽,香瓜抢鲜上市又拉近一步。这为今年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收孕育出新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昌盛村生态农业园的棚室香瓜种植基地,十几名妇女挖穴、下苗、培土、浇水,把一棵棵瓜苗有条不紊地移栽在垄距间,让一垄垄翠绿秧苗整齐“列队”。“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第一批定植,去年种植两批,市场供不应求,今年计划种植5到6批。第一批瓜预计在5月下旬就能成熟,今年的数量和质量一定要赶超去年。”昌五镇昌盛村生态农业园区技术员曹刚信心满满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园区首批移栽了10栋大棚香瓜秧苗,每批次移栽将间隔10到15天,分批次错峰移栽瓜苗,不仅使香瓜成熟期有序错开,还可以保证每茬香瓜都卖个好价钱。
“有这个基地真好,像我在家门口蔬菜园区干活儿,不离家不离屯,一天能挣120元钱,早晨7点开始晚上5点收工,中午还免费供顿饭,家里种地干活都不耽误。”昌盛村农民赵万芝说。
目前,该园区香瓜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初步形成了生产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现在采购我们香瓜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手上握着订单,今年香瓜种植大棚比往年又增加了60多亩。今年备战香瓜采摘节,我们做好了准备。”昌五镇昌盛村生态农业园区园长马洪波介绍说。
据了解,该生态农业园依托延长特色香瓜产业链,提升生态田园价值链,做精做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老味香瓜”闯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还形成了生产、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完善“互联网+旅游+休闲+销售”的营销模式,立足直播、电商、礼品盒以及在大商场免费品尝等宣传“延链”,迅速打开市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游”新地标、新兴“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昌五镇昌盛村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以发展“一村一品”大棚果蔬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民致富新赛道,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做强做大做优棚室香瓜特色产业。如今,大棚果蔬产业不仅为种植户找准了致富方向,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也成为乡村游的目的地。
肇东市围绕特色蔬菜产业链,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肇东市轮换种植棚室叶类、果类等蔬菜大棚达到9840个、日光温室达到2325个。(霍永祥 记者 董新英)
安达 棚室蔬菜已上市
这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安达市安达镇胜利村村民王相增就在自家的蔬菜棚室忙活起来,采摘、打捆,一捆捆鲜嫩的油菜摆放整齐,等待装车送往市场销售。
作为棚室蔬菜种植“老手”,王相增种植温室大棚已经30多年了,每年他都抢抓最好时节育苗、栽苗,确保蔬菜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王相增说,去年种大棚赚了10多万元。
与王相增一样,胜利村村民马桂芝也是远近闻名的棚室种植大户,在马桂芝家的暖棚内,黄瓜、柿子、芹菜等蔬菜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种棚室蔬菜有16年了,现在我家有1栋温室、4栋大棚,一年能赚10万元左右!我种的这些蔬菜每到采摘时候就打包销售到市场,根本不愁销路,有的时候还不够卖呢!”提起自己多年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暖心”事业,马桂芝喜笑颜开。
产业兴则农民富,产业发展是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保障。近年来,安达市紧扣产业纽带,将加快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振兴、促发展的重头戏,大力发展以特色种养殖为主的特色高效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张睿格 田野 记者 董新英)
明水 菇娘下种正覆膜
起垄、刨坑、深施肥、坐水、培土、覆膜……这一系列操作不仅会提高地温,让种子更好地发芽,同时也起到防草的作用。记者走进明水县明新街道办事处向荣村李春雨家的菇娘地,几十名工人正分工明确忙碌着,覆膜车、坐水车轰隆隆作响。
李春雨在海伦有着十几年的种植菇娘经验,今年第一年引进到明水,他选用牡丹江优质菇娘品种,菇娘成熟后将销往沈阳、广东、上海等地。今年预计亩产3000斤左右,每亩收入可达2.5万元。
据了解,菇娘种植的周期是3个月,现种植阶段每天需50人左右,采摘阶段每天约需150人。家住向荣村的纪雪英说:“在家门口一天就能挣100元钱,活好干!”黝黑的脸上掩不住灿烂的笑意。
向荣村党总支副书记宋卫东介绍,该村将持续发挥引带作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种植特色作物,促进特色种植产业化发展,实现村富民强。(孟维欣 记者 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