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啊!
锂电池资源争夺战下半场竟然是电池回收,而且打的是异常激烈和诡异。
首先是中美欧日韩国家全部下场,其中宁王、特斯拉、比亚迪、大众、宝马等车企投入重金布局。
它的热度和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初锂电池技术争夺战。
还比如,宁德时代3次扩大电池回收业务,总投资超过650亿元。大众联手世界各国电池巨头布局全球电池回收业务,阵容非常大,其中千亿巨头华友就是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然后比亚迪也联手中国铁塔,还在全国设立了40个电池回收站点。
除此之外,还有宝马、赣锋锂业等等企业也是如此。
电池回收成为锂电池资源战的焦点,热度和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初锂电池技术路线之争。
除了竞争激烈,电池回收市场也很诡异,尤其是中国。
国内很多电池巨头亲自下场,又是出钱又是建电池回收工厂,目的当然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结果效果奇差。
中国有7成的动力电池竟然被收破烂的小作坊给抢走了,而电池回收巨头们还得高价向他们抢购电池。
而且谁出价高才能买的到电池,把电池企业巨头气得是不行,但又无可奈何。
以前他们都是汽车产业里的大佬,都是汽车品牌向他们求购电池,啥时候轮到他们求别人,还是一群上不得台面的小企业?
于是电池企业的巨头们集体要求整治电池回收黑幕,把小作坊打倒,废弃电池就是我们的了。
那么问题来了,旧电池到底有何秘密,为啥突然火了?中国电池巨头为何干不过收破烂的小作坊?
还别说这个话题挺大的,因为它关乎到我们的资源战略。
锂电池争夺战:三次战争蔓延到电池回收
锂电池的争夺总计有三次,第一次是锂电池技术和市场争夺。
当时中国与日韩进行锂电池争夺,我们后来居上,以绝对优势占据锂电池技术和市场的主导。
但是美日韩等国肯定不愿意把电池市场拱手让给我们,于是他们就开始寻找下一个能卡住我们脖子的环节。
其中锂电池的原材料就是资源争夺的上半场,而电池回收则是下半场。
这么做的确是瞄着中国锂电池的弱点去的。
因为没有原材料,你技术再强又能怎么样?因此矿产资源就成为锂电池第二个战场。
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有三种:分别是锂以及镍、钴等原材料,这三种原材料储量少而且还比较集中,对于中国来说十分不友好。
以全球资源储量为例。
其中锂的全球储量有8500万吨,镍的储量是9000多万吨,而钴的储量只有710万吨,这个数量看似挺多的,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是不能开采的,还有一部分成本高、不容易开采,真正优质的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
根据瑞银和RE(Rystad Energy )的报告,2026年时,镍的短缺将达到56万吨,2100年左右,镍的资源将出现220万吨左右的巨额短缺。至于锂资源和钴资源也差不多,优质的矿产资源十分抢手。
资源不足其实还不是最致命的,更关键的是,中国国内在这三种材料的储量上非常少。
比如锂矿资源,中国含量丰富,但是可开采占比只有5.9%,而中国镍资源可开采只有3%,至于钴的话,中国占比更少了,只有1%左右。
因此,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锂镍钴等资源,也就是说这三种原材料可以成为扼住我们喉咙的材料。
比亚迪的王传福就曾公开呼吁说:“中国不能从被石油卡脖子,转变到被金属镍钴卡脖子”。
因此卡住锂电池资源是瞄着我们的7寸打的。
刚开始时,中国鼓励中国企业出海去储备资源,的确取得了一部分的成绩。宁王、赣锋锂业等中企通过合作、购买、入股、收购等商业手段,拿下非洲南美等大量锂矿的采矿权,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但是锂资源号称白色石油,它和镍钴都属于战略资源,中国想要完全通过商业手段夺取话语权是很难的。
比如南美三国组建锂资源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给中企投资设置了障碍,印尼菲律宾等则禁止原矿出口,全球的矿产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程度,留给中国企业乃至世界各国的矿产已经不多了。
于是世界各国又开辟了新一条新的战场:那就是电池回收了。
电池回收:锂电资源争夺的下半场
根据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的预测:2025年时,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达到5000万,2030年达到上亿辆,2035年,将超过2亿,2040年接近4亿。
每一辆车都需要用到锂电池,而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差不多在7年左右,而三元锂电池四年左右就需要更换。
也就是说当汽车保有量到达一定程度时,每年退役下来的锂电池就是一个恐怖的数据,业内专家经过粗略估算,电池回收将满足未来锂电池资源25%的需求量。
用赣锋锂业老总李良彬的话说:退役电池就是一座隐藏在城市里的矿山。
谁能提前掌握电池回收体系,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因此各国都在布局锂电池回收。
欧盟在2009年时,颁布了《新电池法》,法案规定对动力电池中的“锂、镍、钴”等金属元素的再生含量提出了最低要求。
这也从法律层面,强制要求各电池厂家必须在新电池中使用再生的金属元素。
美国则是在联邦与州两大层面上,制定并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再生法》《电池产品管理法》等相关法案,规定废旧电池的回收商业规范。
锂电池回收正式成为各国资源争夺的下半场,欧美因为很早就在布局垃圾回收的政策,有非常专业的回收体系,所以欧美的企业对于锂电池回收接受比较快。
中国发展也不晚,但是过程相当曲折
中国锂电池回收:被魔法阻挠
最早和电池回收有关的政策要追溯到2007年。
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总计发布了数十条电池回收相关政策,其中单单2017年一年内就有8条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就是要引导中国电池回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电池体系包括:废旧电池来源、储存、运输、处理与重复利用等,为了让这个体系更加完善,中国还设定了几十家电池回收定点企业,也就是俗称的白名单。
然而直到现在这些环节还非常的混乱,拆解不专业、储存不规范,运输没有危险驾驶资质等等,充斥着每一个环节。
而这些环节大型企业很难插得上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中国锂电池发展说起。
2012年时,中国锂电池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国与日韩的混战正处在白热化程度,当时中国就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建立动力电池的回收与梯次利用管理体系。
梯次利用指的是电池的重复利用,动力电池的容量低于80%就要正式退役,但是电池的报废线却是在容量20%以下,这中间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电量,因此就可以将他们应用在别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梯次利用。
当电池容量在80%以上时,它是直接用在汽车上作为动力电池,当电池容量下降到80%以下,就可以用在储能领域。
当电池继续下降到60%以下时,就可以将它当做备用电池,比如家庭的发电机、野外照明电源等等,只有电池容量下降到20%以下,才会进行报废拆解。
电池梯次利用本意是为了压榨电池的电量,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就像挤牙膏一样,你看着没有了,但是挤一挤就可以扣除更多的资源。
但在首次实践中梯次利用并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中国动力电池批量上车是在2009年大规模补贴之后的,而且上车之后的电池主要以磷酸铁锂为主,而这批电池的退役时间还没到。
因此市场上的废弃电池并不多,很多大型企业很少入场,即便有一些退役电池也大都流入到了“黑市”。
据统计,那时候市场上有9成的动力电池都被第三方企业回收了,这些第三方企业都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小作坊,没有资质、没有专业拆解技术。
锂电池又是依然易爆的危险品,拆解时需要高温热解、化学溶液浸出等等步骤,稍有差错很容易引起电池短路、起火甚至是爆炸等问题。
而且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电池零部件应该分类放置,这是为了防止火灾,但是小作坊一般是直接将零部件堆积在一起,发生火灾或者爆炸等意外情况就在所难免。
运输环节也是一样,废弃电池需要严格的包装和装车,运输时需要特殊的车辆单独运输,减少自燃的风险。
但是小作坊的物流车可不管这些,他们通常将电池直接堆放在一起,甚至为了节省路费,将废弃电池与其他物品一起运输。
在某个电池回收小镇里就有一个惨痛的案例,就是将电池与其他物品混装,然后驾驶舱起火,很快蔓延到整个车厢,这次大火损失了8000多万元,其中2000多万元是电池。
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案例,有些被报道出来,有些则成为行业里的内幕。
2016年时,动力电池朝着容量更大的方向发展,三元锂电池因此成为市场的主流技术路线,但是三元锂电池的寿命更短,只有磷酸铁锂的一半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每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数量将成倍增长。
于是为了更好的推广电池,以及规范电池回收,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指导企业研发电池和回收收利用工作。
这份指导政策有一定效果,但是并不大。
因为对于小作坊来说,快速盈利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秉持着怎么节约成本怎么来的的原则,基本很难做到指导政策的规范,而且随着废旧电池数量的增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电解液中含有各种溶剂、添加剂等化学制品,如果处理不当则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电池回收市场就不止是危险,还有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
2018年,工信部开始着重整治电池乱象,当年连续出台了五份电池回收的文件,涉及到办法、规定、方案以及意见稿等等,其中还包括中国首批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
白名单其实不是正规叫法,它指的的是具有正规的电池回收技术的企业,并且由官方审核之后颁发的回收资质,属于电池回收行业的正规军。
首批正规军包含5家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的邦普循环,格林美旗下的格林美新材料等。
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达到了125.6万辆,历史上首次破百万,而市场面上第一波锂电池也已经开始退役。
电池回收正规军与小作坊的较量就从这批电池开始,然而让人没想到的事,两者的短兵相接却是以小作坊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成本问题,正规的电池回收规范非常严格,从回收点设置、储存室、专门的运输车辆、安全环保的拆解流程,以及合理的梯次利用等等,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工艺,力求将电池拆解回收率提高到极致。
以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为例,他们的废弃电池的拆解回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
相对应的,复杂的流程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场地和设备,这些都属于前期的沉没成本,需要在电池回收和拆解的过程中慢慢回收。
这样一来正规企业收购废弃电池的价格就没办法太高。
但是小作坊却没有这么多规矩,他们随便竖起一个空壳厂房就可以开搞了,不需要复杂流程,不需要昂贵的设备,甚至不需要考虑安全性、污染以回收率等。
他们把能省的流程都省掉,回收率仅仅在50%左右,但是成本就少了特别多。
废弃电池市场很快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2018年时,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成本是8500元/吨,但是回收后经过正规拆解的收益却只有8100元/吨,还倒亏了400元,但是一个大型的小作坊却能日挣十万。
因此,很多正规的企业反而不愿意扩大生产,而是维持着少量的业务,有些正规企业甚至还要向小作坊采购,然后再做二次拆解。
所以大量的废旧电池都集中到小作坊手上。
除了成本外,第二点区别就是回收点的规模也不成正比。
小作坊通过高价收购的手段,捆绑了全国各地的回收点,而正规的回收点一般需要回收企业自己搭建。
这个就像便利店一样,连锁店的规模看着很大,但是根本无法与庞大的夫妻店相比。
于是小作坊越做越多,甚至还一度抢走了废旧动力电池的9成的份额。
2019年后,中国锂电池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位置,锂电池从市场竞争转变到资源竞争,废弃电池不再单单是一个回收行业,而是转变为国家和企业的战略高地。
于是政策和资金就开始入局了。
2019年,中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方案和规划,还将电池回收列入碳达峰的行动方案的子项目。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对电池回收行业进行严格的立法整治,但是经过多年的引导,基本上可以确认未来的电池回收将会越来越正规。
正规军终于开始大规模反攻了,首先是正规军企业扩展到80多家,然后各大电池巨头斥巨资入场。
2021年10月和2022年4月份,宁德时代就先后投资了320亿和130亿的巨资,布局动力电池回收。
2023年1月,宁德时代再投资238亿元,投资扩大电池回收业务,其中包括建设一条50万吨级的废旧电池回收生产基地。
宁王吹响了电池回收的号角,而相关的企业自然也开始跟随。
比亚迪、赣锋锂业、格林美、华友钴业等企业都在跑步入场,而这远远不是电池回收的结尾,中国有些企业已经在海外布局电池回收工厂了。
比如赣锋锂业就计划在墨西哥建设一座电池回收工厂,回收业务覆盖墨西哥本土,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地。
中国电池回收业务终于成为锂电池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然而这场战役其实也并不好打。
在国外,中国需要与国际汽车和电池巨头争夺,比如大众、特斯拉等车企都建立了完善的回收流程,甚至早就布局了当地的电池回收产业。
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落后一点。
其次在国内也缺乏法律和行业标准,甚至回收技术难点的问题。
法律就不用说了,一般都会慢慢完善,但是行业标准却比较难,由于各家电池技术不同,拆解的工艺流程和难度自然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技术都是企业的独家机密,需要非常特殊的技术手段才能拆除。
那么电池拆解行业的标准就很难统一了。
除此之外,还有梯次利用的标准,因为电池容量不同,那么在实行梯次利用标准的时候,应该如何设置尺度呢?
这些都是摆在我们电池回收企业面前的难题,但是好在我们电池巨头都是苦孩子,被市场乱象整得没有脾气。
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尽快完成行业的整治,因此在各个场合都可以看到他们建言献策,甚至组织行业研讨会。
我相信这个不就将来都可以慢慢解决,到那时,我们的电池企业或许会再次杀向全球市场,希望他们能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