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
界面新闻编辑 |
金融机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此前,央行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已发布金融科技发展指引,强调关键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
近日,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市场需求有所压抑,在预算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二季度到四季度会把去年没有做的事情、没有落地的招投标规划落地,今年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行业调研、项目招投标乃至实落地的节奏都会加快。
胡利明介绍,软件方面,办公、在线协同是一类,国产化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因为这是第一类被要求国产化的系统,有少量收尾工作。
第二类是一般的业务系统。第三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交易的敏感系统。
“目前,一般的业务系统是在做软件的国产化迁移过程,有大量的立项,其中安全类软件、数据库软件等正在如火如荼在做。”他说。
胡利明介绍,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开始用基于国产化的底层硬件服务器去承载这一类的系统,承载多少其实是按照试点要求,项目和规划每年都按比例来推进。预计应该是2025年之前,一般的业务系统大部分会做完,跟OA那一类的节奏类似。
胡利明坦言,当前核心系统方面,大行和部分股份制的进度相对比较靠前,“他们在前两年做完了核心系统应用的分布式改造,应用软件改造完了以后,目前正切到分布式的基础架构,即数据库和云平台这一块,基本上今年年底会完成。”
具体而言,依据整体节奏,区域性银行做国产化比较积极,有一些银行希望在这个方向上有所建树,或者说此类银行的核心系统可能已经老化,正好借此机会提升。
金融机构核心系统替代工作在逐步进行中,是什么因素在推动金融机构做出这样的选择?
胡利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方面现在业务形态有很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兴起,包括很多新的金融形态出现,要求大行一定要重视腰部客户或者长尾客户。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开放银行。“开放银行要求银行也是要把自己的能力,所谓的API化、SDK化,集成到不同的场景里面去,这个场景可能不是银行的,比如做汽车金融,可能要集成到汽车产业链里去,所以它要做开放银行,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对于业务原子能力的生成和组合,包括管理的敏捷性、对技术中台的要求,回过头来还是对分布式技术架构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核心系统这方面采用的是国产化的服务器、硬件整体的比例还不高,部分是在做一些试点。“某个大行的信用卡核心是全量采用国产化服务器,但是其他的暂时只是用很小的一个集群去做一些试点,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切换。核心切换到国产的服务器,这个比例会逐年加大。”
分布式核心建设是当前银行倾向使用的一种前沿模式。据胡利明介绍,现在大行在做整个分布式的核心建设时,尤其重视核心数据库,金融机构的建设模式其实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类似于像微众银行单元化的建设方式,也有充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原生分布式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来建设核心系统。
据胡利明介绍,大行基本都会迁移到分布式核心之上。“可以看到,比如说像客户信息、信用卡、贷记卡这些传统的核心业务,可能在2023年,很多大行就会下到分布式平台之上。”
胡利明表示,当前核心系统建设是国产化的必争之地。“在核心系统国产化进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但是挑战也还是不小,因为核心系统对银行而言是命脉,不同地方技术架构不同,需要做长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