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手机市场出货量跌回七年前!存量时代厂商如何自救?
2023年寒气席卷每家手机厂商,手机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早些时候,国际知名统计机构IDC公布了Q1季度国内手机市场报告,根据数据显示,在2023年Q1季度中,国内手机市场总计出货量约为6544万台,同比下降11.8%。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绩也传承了自2022年以来每个季度销量下滑10%以上的“传统”。
而在另一家权威市场统计分析机构Canlys公布的数据中,2023年3月份国内手机市场业绩更是遭遇“滑铁卢”——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同期销量。种种迹象表明,手机行业寒冬已至。
那么,在这样的寒冬中,各大手机厂商的表现如何呢?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公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国内出货量前五大手机厂商排名如下:
- 苹果:出货量为1330万部,市场份额为20%,同比下降3%
- OPPO:出货量为1260万部,市场份额为19%,同比下降10%
- vivo:出货量为1130万部,市场份额为17%,同比下降7%
- 荣耀:出货量为970万部,市场份额为14%,同比下降35%
- 小米:出货量为850万部,市场份额为13%,同比下降了2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手机市场总体下滑的大趋势下,排名前五的品牌无一幸免,出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情况。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荣耀,年同比下滑高达35%,成为该季度下滑最为严重的品牌。要知道的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荣耀一度登场国内市场第一,如今跌至市场第四,足以看出其遭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至于小米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出货量下滑高达20%,整体市场份额排名已经掉到第五的位置。
至于OV这边,表现则稍微好一些,其中OPPO得益于重新梳理了品牌战略路线,OPPO双旗舰策略在高端市场初显成效,加上“回归”的一加强势发挥——一加11、一加Ace2和一加Ace2V三款机型在2~4K价位牢牢站稳脚本,使得其稳住市场基本盘,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同比下降10%;而vivo则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得益于X系列和S系列在线下市场不错的表现,其出货量下滑率仅次于苹果。
还有就是一向在国内市场“乱杀”的苹果,得益于iPhone 14系列早早便开启降价策略,让其得以稳住阵脚,在第一季度中保有1330万台销量,虽然仍旧出现下滑,但在这样的寒冬下仅下滑3%已然非常出色了。
面对存量时代的挑战,各大手机厂商如何实现破局呢?
手机行业不景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手机市场销量频频下滑的困境,背后的因素众多。一方面,最近几年整体经济不景气,很多人的收入锐减,自然要收紧非必要的支出,换新机的欲望也就随之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手机自身吸引力不足,除了常规的“换芯”之外,其他方面的体验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创新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很多消费者没有换新机的想法。
出于这两方面原因,消费者换新机的欲望也被完全压制住了。不过,好在手机厂商并没有选择“躺平”,首先各家厂商纷纷在积极布局折叠屏领域,试图通过创新形态来吸引消费者。目前,包括三星、华为、OV、小米和荣耀等多家厂均已推出数款折叠屏产品,并且产品拥有相当高的成熟度,加上价格不断地下探,如今在市场上越来越欢迎,曾经不被部分消费者看好的折叠屏手机正在逆势上涨。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Q1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销量累计突破102W万台,同比增长52.8%。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为:OPPO(市场份额35%)、华为(24.9%)和三星(18.4%)。
不难看出,虽说手机市场情况不容乐观,但其中折叠屏手机这一细分市场却表现出非常强劲的活力。而这也直接反映出,现如今消费者更加青睐于具备创新性的产品,更愿意为新产品、新体验而买单。所以手机厂商要想实现破局,折叠屏手机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
另外,在寒冬之下,稳住基本盘也是目前厂商们必修的课题。进入2023年以来,各大厂商内卷化进一步加剧,中端市场疯狂卷堆料,诸如旗舰级芯片、1TB大容量存储、百瓦快充等等,相继落地到2~3K中端机身上,以求用高性价比的卖点激发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还有就是在高端市场上,厂商也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影像、性能、快充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竞争,尤其是影像部分,除了不惜成本用上最顶尖的相机硬件配置外,包括华为、小米和OV等厂商还在计算摄影上下足功夫,带来具备专业影像功能的旗舰机型,不断刷新着用户对手机影像拍摄体验的认知。
在我看来,现如今手机厂商想要在存量时代突围,单纯靠价格战或者配置战是不够的,更需要通过自研创新、打造差异化卖点来提升品牌价值和用户黏性。同时,也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趋势,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自救。就目前来看,折叠屏手机和国产高端化战略 都已初显成效,相信不用再过多久将会助力手机市场“回暖”,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