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用科创产业模式去造城,协同深圳建产业链,以布局交通联通,让北都成为新的香港都市新中心。
香港踏入「由治及兴」的新征程,聚焦拚经济、拚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是当前香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为此,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博士就以上问题提出其深度思考,在此将分上下两篇刊发,与关心大湾区发展的读者分享。
香港要拚发展、开新篇,未来应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方舟认为,特区政府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首先需打破旧思维,跳出以往类似沙田区发展卫星城市模式,绝不能再走房地产发展模式,避免沦为只有居住功能的地产项目。
而应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以全新思维去规划发展“北都”,在布局上制定产业、交通先行的策略并做好对接,在落实执行细节上做到精准有效,带动经济,创造就业和安居的良性互动,令北都成为香港未来新经济的引擎。
目前,“北都”发展如箭在弦,方舟表示:“北都”要成为香港新经济引擎,就必须以创新思维进行规划布局,如果仍按香港既有规划发展的理念落实,将重蹈覆辙变成一个加强版新市镇发展计划,和一个放大版香港科学园的新组合,这将无法实现其本来可达到的重大策略性意义,也难以真正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因此,方舟提出,发展“北都”必须走一条跟发展香港科学园不一样的路,科学园太类似房地产模式!
方舟指出,“北都”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平台,融入大局的意义不是简单地加强内地与香港人员往来、加大相互投资力度那么简单,是要通过融入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产业,分享国家高速、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产业规划布局乃“北都”的成功关键,“交通先行”则是重中之重。
“北都”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足够规模的创科产业,为香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让新界北成为真正意义上香港的都市新中心,而特区政府能否为北部都会区制定策略性的产业规划,并确保具体落实产业政策的执行细节精准有效,非常重要。
现有的“北都”规划只是把未来20年香港关于新市镇的规划重新包装一下,加上一个都会区的概念,只是由数个『加强版新市镇』,包括原有的河套港深创科园和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在内的新田科技城,以及一些去留未定的厌恶性设施所组成的一个拼盘。
所谓的『加强版』发展,即使已汲取了天水围等新市镇的经验教训,在住宅用地外加了一些『工业』和『混合土地用途』,但没有产业项目规划配合,又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
因此,发展“北都”绝不能再走香港科学园的旧路,更不能变成“科技”包装房地产项目!
要发展“北都”,香港应积极与深圳协同规划,吸引海内外科技企业落户北都,形成深港共建产业链。
因为这些土地规划的后面,如没有产业项目规划的配合,其地块功能难以带动本地新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
一旦把创科用地以传统“先起楼、再招租”的模式发展创科产业,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深圳市政府去年六月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规划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园区,提出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区块链、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八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除了科研外,深圳拥有强劲的产业实力,是国家科创发展的引擎,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因此,与深圳对接产业规划布局,显然有重要意义。
与深圳对接还有另一重意义。创科发展需要吸纳大量国际资源,香港除了积极在产业布局上协同规划外,把深圳规划的28个产业中特别需要吸引国际资源的某些产业环节,可争取海内外科技企业落户“北都”,形成深港共建产业链的效果。
令这些产业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发挥好香港对内和对外的『双循环』作用,从而打造成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
如何加快建设“北都”,方舟还提出“交通先行”的建议,倡建三条铁路。
其一,连接港岛。由新界北跨境口岸至港岛核心地带(如金钟),建一条时速达160公里,只停数个重要核心区、全程只需约半小时的铁路快线,连结双城核心区
其二,延长北环线。把铁路延长至沙头角口岸,与深圳地铁18号线衔接。
其三,增建沙头角铁路及架空公路。把现时粉岭连接沙头角的沙头角公路升级,建成架空干线和架空铁路,两线并行,沿车站上盖建商贸住宅区。
总而言之,北部都会区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建立足够规模的创科产业,为香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从而让新界北成为真正意义上香港的都市新中心。
香港北部都会区要聚焦万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