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4G技术普及,世界各地都做起了移动出行,什么美国的Uber、英国的Hailo,都是在这个时间点搞起来的。
SK电讯的高管吕传伟在英国享受到了随时打到车的Hailo,决定把这个idea带回国内,搞移动出行创业。他兴奋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杭州阿米巴的李治国,希望他能投资。李治国做投资比较保守,没有贸然投资,而是牵线搭桥,把吕传伟介绍给了另一个创业家,陈伟星。陈伟星来自杭州,从游戏行业发家,对移动互联网很是了解。巧的是,在吕传伟做市场调研的那几个月,他刚巧也注意到了国外正在兴起的打车软件,并在2012年7月上线了一个“快的打车”。
两人一拍即合,吕传伟加入了杭州的快的团队。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一个叫程维的人,也刚刚离职阿里、开始自己创业。
程维是个吃过苦的人,高考失利,专业也是当时很冷门的行政管理,干过保险销售、也当过足浴店经理,后来靠着社牛的属性,带着简历敲开了阿里的大门,甚至,还一口气做到了支付宝事业部副总经理。他从高位离职,寻找商机,最后选择了打车软件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不过,这人太厉害,自己离职还不够,还把自己的领导王刚给拉下了水。两人一个出10万、一个投70万,80万凑出了一个小桔科技,也就是滴滴出行的前身。一南一北,快的和滴滴已经集结完毕,即将开始在各自的地盘上吞并小将、大肆厮杀。
1.移动出行之战开打
早期的打车软件,走的是各自圈地、占山为王的路线。快的垄断杭州市场,滴滴垄断北京市场,但在北京,滴滴当时还有一个竞争对手摇摇打车。
2013年3月,阿里投资快的打车,标志着大资本的正式入驻。阿里投资快的打车,一点儿也不出人意料。毕竟都在杭州,也算是老乡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阿里入局了,腾讯就被动了。当年的BAT这三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其中一家进了某个赛道,剩下的,那是不想进也得进。小马哥马化腾自然也要点兵点将,选中了北京地区第一的摇摇招车。可是,不知道是摇摇太膨胀,居然拒绝了!理由是,公司需要独立发展。
退而求其次,腾讯找到了滴滴。
但是,滴滴创始人程维和他最早的投资人王刚,都是从阿里出来的。底下,还有一大票员工都是曾经的阿里人,公司风格也是典型的阿里系。腾讯可是阿里的死对头,自己要是跟了腾讯,以后还能在阿里的圈子里混吗?所以,这笔投资还真是烫手山芋。拿还是不拿?到底怎么办?
程维想了几天,给出了答案:合作可以,得加钱。最后腾讯加价到1500万美元,赢得了滴滴的“芳心”。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滴滴就这样成功反水,入了敌营,也算斩断了和阿里的前缘。
程维
完成了融资,滴滴和快的也算是进一步站稳了脚跟。地基打好了,下一步就该是扩张了。而它们的下一个目标城市,不约而同地定在了上海。对快的来说,杭州和上海离得近,一直被叫做“上海的后花园”。相比滴滴远在北京,快的进军上海的成本相对较低。
对滴滴来说,攻下上海也是一举两得。首先,北京上海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经济发展中心,对全国的消费与产业都有巨大的辐射作用。滴滴已经占据了北京,如果再攻下上海,那就等于攻下全国,顺便干掉竞争对手。深入敌营,唯快不破。在确定战略以后,滴滴很快就在上海铺开了大量的广告,开始疯狂补贴上海司机与乘客。短兵相接,分外紧张。快的也迅速作出反应,加大在上海的广告投放力度、开展补贴。这样的节奏,让快的很不适应。因为它之前采取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二三线城市拓展,每个城市都花费不高。可为了这场上海保卫战,快的可以说破釜沉舟,资金甚至一度吃紧。
眼看上海形成胶着之势,而自己还尚有余力,滴滴很快调转火力,来到了快的的大本营——杭州。滴滴很自信,仗着有腾讯撑腰、财大气粗,自己一定能快速扫荡快的。可谁知,2013年6月,传来两个消息,让滴滴腹背受敌。正面,阿里突然给快的注入了一千万美元,快的的资金压力一下子就缓解了。而背面,一家名叫大黄蜂的新公司异军突起,包抄了上海市场。
2.背后捅刀的大黄蜂
2013年6月,全国的打车软件市场已经形成了“南快的、北滴滴”的局面,上海成了群雄逐鹿的关键市场。作为外来者的滴滴,原本后来居上,一面在上海和快的抗衡,一面还腾出手来,想要抄了快的的杭州老家。谁知,半路一只大黄蜂突然杀了出来。这个大黄蜂,什么来头?它的创始人,正是土豆网的前任CFO。土豆网的前任CFO,到底是创业经验丰富。一出手,就覆盖了上海20%的市场。
快的一看,来者不善,自己在上海本来就没有占到便宜,不如趁机跑路。于是,在拿到阿里的一千万美元救命钱以后,它远离了战场厮杀,悄悄地跑去拓展全国市场。快的退出上海争夺战,滴滴可没退。为了迎战大黄蜂,滴滴加大了争取客户的力度。
大黄蜂打车
一方面,它大量投钱,疯狂地打广告。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某些渠道,拿到了10万多个iPhone手机号,开始群发短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群发短信的用户转化率最高。当年能买得起iPhone的用户肯定不差钱,转化率比起普通用户,还能再高几个点。就这样,滴滴勉强把自己的用户下载量和日活拉了起来。就在战事胶着之时,一系列政策文件,突然让局面更加难办。2013年5月开始,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相继宣布,打车软件扰乱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市场秩序,需要制定标准、予以整顿。一时间,打车市场风声鹤唳。政策面收紧,所有打车软件都要开源节流。看着滴滴背后有腾讯,快的背后有阿里,大黄蜂空有技术和市场,却缺乏资金支持。也就在此时,大黄蜂想,做移动出行太烧钱,不如趁自己还有点价值的时候,卖身套现,及时退出。做好了这一决定,大黄蜂现在就看滴滴和快的,谁能开出一个更高的价码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的大黄蜂就是那个渔翁。滴滴和快的都疯狂地想要它,它就疯狂地自提价码。看着收购的要价越飙越高,滴滴坐不住了。他跑去劝快的和阿里,建议他们拖一拖,放缓收购步伐。毕竟,大黄蜂现在正在贬值,拖够时长之后可以合作、一起低价收购。
快的信以为真,当真就放缓了收购大黄蜂的步伐。结果呢,滴滴不讲武德,转头就找大黄蜂积极谈判,打算趁机把这只大黄蜂一举拿下。可万万没想到,玩鹰的被鹰啄了眼,滴滴的招数损,可大黄蜂更损,扭头就把滴滴给出卖了。它一边和滴滴虚与委蛇,一边拿着滴滴的出价,让快的出更多的钱。快的也干脆痛快出价,立马就和大黄蜂谈妥了。
可怜滴滴还以为自己铁定能收购成功,谁知道谈着谈着,却在媒体上看到了“快的收购大黄蜂”的消息!滴滴被骗了!更糟糕的是,滴滴一开始跟阿里说要拖住大黄蜂,转头自己就开始积极谈收购,这一下得罪了阿里,被写上了黑名单。
3. 烧了20亿元的补贴大战
滴滴和阿里交恶以后,阿里私下跟这些投资公司打过招呼,说不要投滴滴。一时间,滴滴陷入了无人投资的尴尬局面。不仅尴尬,还很绝望。因为对手快的在阿里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C轮融资。
程维每天都不停地接触新的投资者,最后真给滴滴找来了一个救世主:中信产业基金。
朱啸虎
本来,中信在和阿里沟通以后,确实说好了,绝对不会介入这场战争。但是,滴滴的投资人之一朱啸虎从中介绍,让中信看到了滴滴的数据。哇塞,这数据,那叫一个漂亮!资本都是逐利的。如果没钱赚,那咱们可以君子约定。如果有钱赚,管他什么约定不约定。中信很快做出了决定,直接领投六千万美元!腾讯作为滴滴的最大投资方之一,也跟投一轮,拿出了三千万美元。好的,两方弹药库已经装填完毕,马上就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烧钱补贴环节!
补贴大战的开始,始于腾讯的战略布局。2014年,是微信发展的巅峰时刻。这一年,微信日活创新高,成功成为人们工作、社交的核心工具之一。腾讯一向喜欢借助社交网络资源拓展新行业,比如用QQ拓展到游戏、网络安全等等,屡试不爽。而这一次,腾讯想要伸手的领域,是移动支付。要知道,移动支付一向是阿里的地盘。从淘宝支付过渡到支付宝的移动端支付,阿里打遍天下无敌手。腾讯看着心痒痒,却无奈一直找不到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这下好了,打车付钱,岂不完美?
于是,2014年1月,微信主动联系滴滴,强推微信支付,让它出个方案,给个预算。滴滴比较保守,只要800万元预算。可腾讯大笔一挥,特批1500万元,让他们给每个微信支付用户便宜5块钱。补贴大战,正式开始!
本来,滴滴估计得很保守,觉得能新增5%的订单就很不错了。谁知道,一单5块的补贴过于疯狂,一周之内,滴滴的订单量直接上涨了10倍,1500万的补贴预算,一天就花完了!短短两周,平台订单量从10万级涨到了500万级。这样的增长势头,看得快的分外眼红。再加上,微信支付上线的时候,就直接封杀了滴滴的对手快的打车,导致快的的涨速相对更慢了。眼看大事不妙,快的赶快求助阿里,让支付宝也上线打车补贴。那快的怎么补贴呢?它采取的是“跟价战略”。也就是说,提前计算出滴滴的补贴策略,无论滴滴补贴多少,快的都立马多补贴一块钱。经历过那段时间的朋友,肯定还有印象:在那段时间里,有用不完的红包和补贴。用打车软件打车,简直就快要免费了。
可看着快的也开始搞补贴,战况陷入胶着,滴滴也没闲着,继续抱紧微信大腿。微信里头那么多好友,是时候发挥作用了!朋友圈分享、微信群分享,各种各样的社交宣传方式,成本低、起效快。相比之下,支付宝毕竟没有社交基因,在裂变式传播的玩法上,差了一大截。还有,腾讯毕竟做了好多年游戏,把用户心理拿捏得死死的。它出主意,让滴滴搞了个“红包随机补贴”,从10块到20块不等。这样一来,快的的跟价战略也失效了。小马哥,够狠!就这么着,从1月到5月,整整4个月的时间。滴滴和快的都在疯狂烧钱、狂发补贴,直接烧掉二十亿元!最后,终于,双方扛不住了,达成了协议。5月17日,滴滴和快的同时宣布,停止补贴!可是,为时已晚。
在此时,移动出行领域的元老,美国的Uber公司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即将输出降维打击。
4.强强联合,滴滴与快的合并
经过这4个月的补贴大战,中国的消费者们算是被培养起来了。滴滴和快的都在消耗战里元气大伤,正是Uber来收网的最佳时机。
Uber长驱直入,占领了七个一线、二线城市。一直在岸边观望的百度,更是果断出手,投资了Uber中国。前有狼、后有虎。Uber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中国租车行业的老江湖——神州,也入局了,创立了神州专车。
神州专车的逻辑也简单。它的手里,有大量的汽车租赁行。直接把这些资源拿来,雇佣司机做网约车,非常顺理成章。而且和滴滴、快的相比,这种做法完全不违背任何现行法律,也不在灰色地带,更不会被罚款,很快就占领了高端商务市场。在Uber和神州的前后夹击下,滴滴和快的迎来了至暗时刻。看起来,眼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合并。
最后,滴滴和快的,以六比四的方式牵手。合并后的新公司,继续叫滴滴,由程维的团队继续管理,其余席位合理分配。这次牵手,内部人称“情人节计划”。滴滴和快的合并了,咱们今天的故事,也就讲完了。
至于重生后的滴滴如何战胜Uber、占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点击➕关注,下一篇文章再为大家慢慢道来。
撰稿人: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原创文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