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
5月10日上午8点,平定县冠山镇王家庄村村民董美生钻进四季蔬菜大棚。这里一畦畦黄瓜新鲜翠绿,一架架西红柿粉红饱满。董美生采摘动作麻利,黄瓜和西红柿纷纷入筐,随后被运往我市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在我们这里种植蔬菜,除了栽苗和采摘需要人工,其他各环节几乎不用人工。育苗,有先进的智能化育苗设备;管理,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控。可以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种田早已从‘体力活’转变成‘智力活’,不仅管理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效益也实现翻倍提升。”王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董荣斌介绍。
智能育苗栽培,高效!
俗话说,种苗是农业的“芯片”。为了让蔬菜优质、早熟、高产,大多数的蔬菜种植需要进行育苗。王家庄村正在推进的百亩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一期),占地30亩,建设有14个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大棚,就是智能育苗棚。
“智能育苗棚的建成,颠覆了传统的育苗方式,实现了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有了这个大棚,我们可以把传统的季节性育苗变为常年性育苗,也可以为平定县乃至阳泉其他村反季节蔬菜种植提供优质种苗。”话语间,董荣斌满是自豪。
智能育苗棚究竟先进在哪儿?董荣斌举了一个西红柿育苗的例子。他说,通过智能化育苗播种机,一个个西红柿种盘可以被快速制作完成。这些种子在育苗生产线上处理完成后,将进入育苗温床系统,接受自动化喷水和施肥。随后,工人只需要察看并记录种苗的生长情况,再通过秧苗培育控制系统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就可以确保西红柿秧苗在最佳环境下快速生长。
“硬件”先进的同时,“软件”同样要智能化。年近六旬的村民苏家林是王家庄村种地的一把好手。然而,被村里选派到山东寿光学习如何育苗后,苏家林“怂了”。“20多天的学习,收获太多了!比如培育黄瓜苗,如何嫁接,怎么配置肥料,还有智能化设备咋用,这些都有讲究。”苏家林激动地说,“过去,咱靠经验种地;现在,这老一套有点过时了。咱得用科技武装头脑,种地才能更有赚头和奔头。”
手机远程管控,方便!
春夏之交,阳光和煦。站在山坡上远眺百亩大棚蔬菜种植项目,一个个智能连栋温室大棚犹如一枚枚宝石镶嵌在山间,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孕育”着王家庄村的未来。
“除了1个智能育苗棚,一期项目还建有13个四季蔬菜大棚。目前,9个四季蔬菜大棚已经种上各种蔬菜,3个完成主体建设,1个正在施工。”董荣斌说,“别看大棚外有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施工人员不少。大棚里面,管理蔬菜的人却没几个。”
董荣斌掏出手机打开App,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水肥等情况一览无余。“一个占地3亩多的四季蔬菜大棚,工人不需要进里面,只用一部手机就能操控了。”董荣斌演示着,“点击这里,能打开智能补光灯;点击那个按键,能开启智能放风机;点击右下角的按键,能打开水肥一体化设备。”
“手机操作只是小意思,甚至不需要手机,俺们也能管好大棚。”董荣斌拍着胸脯说。原来,王家庄村四季蔬菜大棚采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可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并动态调整被、膜、窗等部件,使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甚至是二氧化碳浓度、水肥灌溉等,始终保持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状态。
谈到大棚管理,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董玉美感触最深。她说,装上“智慧大脑”的大棚,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能自动调整和管理。这让务工人员连“玩手机”的工作量都省了。
经济效益提升,给力!
“大棚装‘大脑’,种地有准头,咱们有赚头。”董荣斌仔细算过收支账。他说,发展设施农业,安装智能连栋温室大棚,人工省一点,种苗省一点,水肥省一点,产量和品质却双双提升,这“买卖”稳赚不赔。
谈到经济效益,苏家林也认为百亩大棚蔬菜种植项目挺给力。他说,到寿光学习育苗后,他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原来需要50多天才能成熟的西红柿,如今一个月就能成熟一期。再比如种黄瓜,通过与南瓜苗巧妙嫁接后,每亩地黄瓜的产量可以从不到0.5万公斤提高到1.5万多公斤,产量大幅提升。“这个月西红柿成熟,下个月黄瓜成熟,俺们是月月有的种、月月有的收。”苏家林说。
“过去种大棚,一个棚需要十几个人种植和管理,现在两三个人就能顾得过来。”董玉美说,“虽然单个棚带动用工人数少了,但王家庄村发展的是规模种植,这么多个大棚下来,带动的总就业人数并不少。大伙儿在这里干活,每天工作8小时能拿到80多块钱,还守家在地,既不耽误家务、又能照顾老小,这营生挺美。”
“作为典型的工业乡镇,王家庄村百亩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给乡镇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源。下一步,我们将当好‘店小二’,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力,推进项目二期建设,将其打造成‘冠山现代农业新样板’。”冠山镇党委书记李君武说。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