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摆经济”既能激发城市消费活力,也与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这“一头连着从业者的生计,一头连着社会烟火气”,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景。随着市集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市集作为创业首站,这些人当中既有在职创业的白领、也有全职摆摊的夫妻、有美术设计背景的大学生,还有跟自身的职业背景和人脉积累相结合,逐渐发展成熟的全职手艺人,他们将线上的流量输送到线下,用新技术、新创意玩转新消费,用活力和热情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总之,城市“烟火气”的背后是信心,是希望,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期待。
程军:
95后“奶茶哥”在传统里寻商机
“桥门程记”老兰州奶茶对于兰州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个2018年才初创的品牌,如今已经完成了从小摊点到精致门面的华丽转身。“桥门程记”的老板程军是位生于1995年的年轻小伙子,这个高个子、大眼睛、皮肤白净、眼神坚毅却又面对陌生人略有羞涩的大男孩,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在他精致的奶茶店里云淡风轻地向记者讲述了“桥门程记”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一段时间,可是那种20岁就能看到60岁的生活,实在不是我所追求的。”2018年,23岁的程军辞去了当时稳定的工作,开始研究创业。从南关风味一条街(南关夜市)里的一个一米来长的小摊子做起,2019年他就盘下了夜市里的一个店铺,简单装饰后,“桥门程记”的招牌也步入了品牌化发展的轨道。而此时距离他投资3万余元摆摊创业也仅仅过去了半年时间。“我选择对了平台,南关夜市从开张到现在越来越红火,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的游客,这里都成了‘网红’打卡地。”程军把他的成功经历归功于正确的平台选择。
程军叙述的创业经历看似容易,但也经历了风雨。一开始他舍弃稳定工作转而创业的决定,让从未有过从商经历的家人们倍感不解,纷纷反对,但程军默默地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兰州人都喝过咱们西北的传统奶茶,可是这样的店却很少,我觉得是有商机的。”如何找到奶与茶的完美配比?什么茶更适合做传统奶茶?程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厌其烦地尝试各种茯茶和牛奶的配比,“那段时间,家人和朋友都成了我的‘试验品’,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的茯茶和牛奶,也找到了最佳配比。”如果说程军的传统兰州奶茶有秘方,那一定是真诚与坚守。从2018年初创“桥门程记”以来,十元一杯的奶茶虽然增加了藜麦、红豆等十余种小料,但从未涨过价。同时,程军增加了经营的品类,现在,他店里推出的传统奶茶和老酸奶也因为其零添加的健康、天然配料受到了食客的喜爱。
“我觉得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现在从国家到省、市、区,都在全力扶持外摆经济,这对我们这样的创业人是利好因素,我相信我的传统奶茶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欢。”程军如是说。
王建忠:
甩开膀子加油干闯出生活新天地
“快,快,快!”5月5日17:30,大众巷新光夜市准时开放,王建忠拉着车子一路小跑入场,“如果慢了,一会儿人流量就大了,车子就不容易进来了。”王建忠一边说,一边将车子停靠在摊位上,麻利地将食材一一摆放出来,穿好工作服,打开灯光,做好迎接顾客的准备。
王建忠经营的是芝士火鸡面,芝士、火腿、鸡排、生菜、洋葱等食材刚刚摆好,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他和妻子分工合作,一个煮面,一个烤芝士,一份芝士火鸡面三分钟后新鲜出炉了。
当日,虽然有毛毛小雨,但大众巷人来人往,诚如大众巷对联所书:东西南北四海宾朋八方至,春夏秋冬无边光景满城春。巷里烤面筋、鸡翅包饭、烤肉等美食香味扑鼻,刺激着人们的食欲。巷里热气升腾,这热气是热闹的人间烟火;叫卖声此起彼伏,这是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之歌。
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出摊,从17:30,一直忙到23:40,这样的外摆生活王建忠坚持了4年多的时间,生活本是辛苦的,他在时光里成长自己。“刚开始摆摊时每月的收入五六千元,现在每月收入达一万多元。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是很知足的,”90后的王建忠干劲十足。
谈起这些年外摆生意的变化,他说,现在逛夜市的很多都是年轻人,有的不是为了图便宜,而是为了感受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要用心经营,提高产品品质,才能吸引到客人。
“以前,我们出摊时撑开方角伞,灯泡一挂就开始卖了,车子形式也简陋,就一个平板,”王建忠说,现在我们的车子都是统一而美观的,吸引很多顾客在摊位前拍照,我们的经营理念也在改变,选最新鲜的食材,并将产品样品展示出来,真材实料全放在外边,让顾客吃得放心。
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建忠说:“政府出台了支持外摆经济的政策,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我们俩是摆一个摊子,明年的打算是摆上两个摊子,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如今,在政策的引导下,有不少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外摆经济。在兰州的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像王建忠一样的外摆摊贩们,他们甩开膀子加油干,开出生活的一片新天地。
李淑慧:
人与人的互动增添城市的活力
“100块卖不卖?”
“拿走吧,薄利多销,赚个回头客,下次记得还来摊上看看呢。”
5月5日19:00,在张掖路夜市,外摆的摊贩们早已“各就各位”,有的在忙着摆放货品,有的则开始招呼顾客了。鞋子、袜子、衣服、手机配件、帽子、饰品、鲜花等小商品琳琅满目,随着夜幕的降临,人流也在此汇聚起来。
李淑慧的摊位售卖的是小饰品,发卡、头花、项链、手串、耳钉、耳环等样式新颖别致。路过的顾客总要上前看一看,挑几样自己喜欢的小饰品带回家。
这个摊位的位置并不显眼,但打出的一则“小广告”很抢眼:生活是自己的,尽情打扮,尽情可爱。这则“小广告”为李淑慧招徕了顾客,顾客在消费的同时,也纷纷对这则“小广告”进行拍照。
李淑慧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很喜欢这些小而美的东西,平常在逛街的时候,也会买很多小饰品。出于热爱,今年2月她开始设摊经营小饰品了。
别看她才干3个月,她的收获已不小,现在已有不少回头客了。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张掖路夜市摩肩接踵,大量的人流带来一定的收益,小饰品还没摆好,就有顾客询价开始买了,这大大鼓舞了李淑慧的士气。她开过淘宝,也在实体店卖过化妆品,相较而言更钟情于当下的外摆经营,“在‘云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外摆最容易接近顾客,而一座城市的消费也会因为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李淑慧说道。“这些年,设摊经营更规范了,货品、卫生等方面都有人管理,现在顾客对商品的品质要求也高了,便宜货是卖不动的,”李淑慧说,时尚、精致的外摆商品有利于刺激消费潜力,为此,她在挑选精致的产品上花了不少心思。现在,我们看到,兰州的街头巷尾外摆品类丰富,为大家带来多样的消费体验,从中找到“淘宝”的乐趣,满足对高品质、接地气生活的需求。夜深了,“李淑慧”们仍在忙着迎来送往。小小的摊位,承载着大大的生活梦想。致敬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的你。小雪:“糯米糍”燃起创业梦“这是我们现场手工制作的糯米糍,大家可以免费品尝,非常好吃。”在兰州老街的万市集“Yuki糯米糍”摊位前,热情的摊主小雪不时招揽着来逛市集的市民。一有顾客驻足购买,小雪便麻利地开始了糯米糍的制作,只见她用手掌将事先蒸好的小坨糯米团压薄,根据顾客口味,放入咸蛋黄、芋泥、紫米等,再像包包子一样封口,裹上一层肉松,这样就算完成了,一个个米香浓郁的糯米糍就这样递到了顾客手中。“别看这个小东西简单,制作过程其实很繁琐,除了现场制作,出摊前还要蒸芋头、蒸糯米、压芋泥,光是准备食材就要4个多小时。”小雪说。“Yuki糯米糍”是小雪和朋友自主创业的甜点品牌。年初,小雪在南方旅游时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糯米糍,软糯香甜的口感瞬间俘获了她的味蕾,不禁想,要是兰州也有这个小吃就好了。小小的糯米糍燃起了小雪的创业梦:她要在市集摆个小摊,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个别具特色的美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准备馅料要花很多时间,要让薄薄的糯米皮包裹扎实的馅料也不容易,不是露馅就是不成型,小雪整整尝试了一个月,通过努力观看制作视频,在网上咨询专业人士,经过反复的失败,不断地复盘、总结经验,制作的糯米糍终于成功了。此时,小雪内心又横亘起另一问题:毕竟是南方小吃,兰州市民接受度高不高,能不能吃得惯?一想到这些,小雪心里不由得敲起了鼓。谁曾想,出摊第一天糯米糍就卖出了80多份,提前准备的食材显然有点供不应求,这让小雪和伙伴始料未及,尝到了开市集的甜头,她们每天都干劲十足,“除了准备食材,现在一有时间我们就会拍照发小红书,和粉丝积极互动,利用新媒体不断为小摊引流,摆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的生活非常充实。”小雪说。谈到开市集的好处,小雪坦言,“市集是创业梦想的孵化地。开实体店人工、房租成本高,对于我们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资金投入多、风险大,而市集投入成本小,机动灵活,可以先通过摆摊试探市场反应,还能借用市集的流量宣传品牌,同时,我们也把市集看作是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社交平台。”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丽君马艳玲 蒋凌 文/图编辑丨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