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宽容“卖崽青蛙”,善待“地摊经济”
□赵志疆
身穿青蛙服,手里提着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最近,“卖崽青蛙”火遍网络,活跃在多地大街小巷。不过,不少网红“青蛙”也因此遭到了驱赶。近日,在上海街头,一只蛙蛙被城管拦截,还当场褪去“蛙皮”,由此引发大量讨论。
华灯初上的夜晚,我在郑州街头也见过“卖崽青蛙”:他们或笨拙地游走于购物中心外的汹涌人流中,或默默地伫立在街头巷尾灯火阑珊处,蠢萌而略带忧郁的扮相,总给人留下莫名的喜感:这是一只有故事的蛙。
令人遗憾的是,“卖崽青蛙”的故事里不只有童话般的外表,还有为了碎银几两的仓皇与唏嘘。上海街头,城管追赶“卖崽青蛙”的视频广为流传,尽管是落荒而逃,摇摇晃晃的蛙蛙还是跑出了一种另类的“喜剧效果”——当卡通的造型遭遇强硬的执法,难免让人心生百般况味,但却欲言又止。
坦白说,这是一场无关对错的追逐,甚至是一种难分胜负的较量。城管有依法管理的职责,“卖崽青蛙”有自食其力的诉求。如果城管积极履职,蛙蛙们难觅藏身之处;如果蛙蛙们大行其道,难免意味着城管失职。不只是“卖崽青蛙”,类似的“零和博弈”存在于城市管理的很多方面,由此暴露的问题不是“卖崽青蛙”应该何去何从,而是城市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理念面对小商小贩,以及由此所对应的多维度城市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多地都为地摊经济敞开方便之门,并因此收获了普遍赞誉。以“经济”的概念来打量,小商小贩也是一种重要构成,他们不仅点缀了城市的夜景,而且丰富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避免“一放就乱”未必一定要“一禁了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以有序引导,本身就是优化消费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小地摊里有大民生,小青蛙体现着大环境。给“卖崽青蛙”一个合适的去处,给城市夜经济保留一点卡通的意境,以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来考量城市管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