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将高通胀?央行印发31万亿,风险反而是通缩!情况让人担心
前几个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中国有没有可能陷入通缩?
现在,官方安慰大家,我们并没有陷入通缩,未来的经济情况会越来越好。
也有人对最近这段时间存款减少进行分析之后,甚至提醒大家,未来有可能出现高通胀。
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数据表明,现在的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担心的。
01
也许从经济学严格的定义来说,中国经济还没有通缩,但却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毕竟CPI数据摆在那里,今年的几个月CPI的数据越来越低。
去年12月份开始,防疫出现重大转向,这已经让很多地方的经济修复进程向前跨一大步,但现在也几乎接近终点了。
而当经济修复性增长进入尾声以后,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就被暴露出来了,即“内生动力不强”,这个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内需不足。
虽然CPI指数下滑带来了更便宜的物价,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通缩的危害却更加严重,所以现在的最大风险还是在于通缩。
02
有人说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的M2货币总量增加了310,000亿元,在这样的货币刺激之下,怎么可能出现通缩?
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我们只需要看一个实际的例子,那就是日本。这么多年以来,日本央行一直在货币宽松,但是日本的经济始终都在通缩里无法自拔。
现在有人说4月份的居民存款下降了1.2万亿,与此前一直不断增加相比,说明储蓄出现了明显的转向。进一步的推论是一旦过去淤积在储蓄里的资金流向市场,中国的最大风险反而是高通胀。
只看单一的数据是不够的。虽然居民存款减少了,但是我们根本无法清楚钱去了哪里?
进入房地产了吗?4月份开始,多个热点城市的销售量,环比大幅度下降。
进入股市了吗?股票并没有上涨。
跑到消费里了吗?但我们觉得消费降级的趋势更明显。
其实,如果看到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变化,我们就能明白,存款的减少几乎等于理财产品的增加,也就是说,资金还在银行,只不过变成了理财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何来的高通胀?
03
我们从多个渠道可以了解到,银行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贷款的政策,每家银行都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贷款,促进货币流通,从而刺激经济回暖。
银行这样绞尽脑汁去推动贷款也是有原因的。
在通缩的背景下,物价降低,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减少投资,百姓消费意愿降低,更不可能贷款消费,甚至更多的愿意去存款。
那应该怎么办呢?
经济学家不能再拍拍脑袋,就想出新办法来,应该广泛深入的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了解一下大家怎样才愿意把钱拿出来消费,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刺激政策。
这样的政策落到实地经济才会好起来。
你如果看到了这里,不妨说一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花钱?
PS:第一时间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觉得文中资讯和观点对您有帮助——
——请给本文点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