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迷雾中,总有人能“见人之所未见”。
“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休宁曾以美景、状元县闻名天下。如今,在拥有享誉全国的名胜之外,休宁另一道由科技创新构成的风景也值得谈论一番。
休宁县齐云山风景。潘成 摄
科技创新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把科技刻进企业的“基因”,让应用成为科技的“价值标尺”,是休宁创新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创新,这是休宁必须用好的关键一招,是休宁重拾历史荣光的凭借所在。
创新迸发活力,活力招引人才,人才会聚涌动产业风暴。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王强,即是活跃在这风暴之中的耀眼“蝴蝶”。
一
2022年8月的一天,沈王强在合工大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的办公室谈了许久,之后他轻步踱出,小心合上门,眉头微皱,呼吸仍不敢放松下来,若有所思地走在校园里……
沈王强与创新中心的同事们在一起讨论。樊成柱 摄
刚才,他意外得知自己将被派驻至休宁县担任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欣喜并没有在沈王强的心中停留过长时间,随之涌上心头的是一片未知的忐忑和压力。
职场新人该如何应对开局即委以重任的工作挑战,刚刚结束异地却要再次分离又应如何向家人开口,成了沈王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难题。
沈王强是一名“90”后,合肥人,工科博士。2021年底,他被合肥工业大学人才引进,进入材料学院工作,同时被聘为副研究员。
程丹则是一位善良的湖北女孩儿,与沈王强是本科同学,也是他的妻子。
沈王强在武汉继续读博期间,程丹带着儿子宸宇便回到合肥,努力工作的同时用心守护着他们的小家。两人异地六七年,彼此用默默付出填满了相隔300多公里的思念。
如今,沈王强终于返回家乡,小家庭又多了一个女儿程程的欢声笑语。本以为接下来会按照两人期待的剧本发展,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新一段的异地愁盼。
回到家中,犹豫许久的沈王强,还是和家人表达了准备派驻休宁工作的意愿。不出所料,无奈的表情瞬间跃然于家人们的脸上,一时间大家都不知该说些什么……
“没事,你放心,家里有我呢”,妻子程丹首先打破沉默,她后来坦言,虽然心里有落差,但也非常理解丈夫,“他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为此继续做出一些小的牺牲,也是值得的。”
有了妻子这个坚强的后盾,沈王强全身心地投入到共建合作事业中,誓用加倍的努力回报大家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
二
一个黑色背包,一张憨厚笑脸,热情招呼上休宁县抽调到中心工作的“精兵强将”,立刻驱车前往县域企业,和他们深入交流,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起步……这一“常规操作”早已成了沈王强在当地政府、企业工作人员心中的经典印象。
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办公大楼。
2022年7月,刚刚入职半年的沈王强开始协助合肥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黄山分中心主任崔接武教授,对接校地合作事宜。
“崔接武教授和我是一个课题组的,我们很熟悉,起初我以为就是来黄山帮帮忙,积累点经验,可没想到1个月后竟让我一个‘职场小白’担任了休宁中心的主任”,沈王强每每想起这个过程就感到不可思议。
刚开始的两个月是沈王强最辛苦焦灼的时光,千丝万缕都要从他这个关键“针眼”穿过。
“我之前没有来过休宁,对休宁的印象还停留在状元县、风景胜地等旅游文化符号上,没想到休宁的产业如今也发展得如此蓬勃、富有生机。说来惭愧,我都没来得及了解清楚合工大,便与休宁开始了全新的交往”,除却语言和生活习惯,令沈王强最下功夫的,即是助力企业提升技术需求凝练的准确性。
“企业写的技术需求往往很泛,与高校所做研究存在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就要多跑几次企业,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要改进什么,帮助他们慢慢凝练,让技术需求变得实际、可操作。”
沈王强(左三)在新能源科技企业中与技术骨干交流。樊成柱 摄
秉着对这份工作的敬畏,沈王强与同事们字斟句酌,查阅资料,请教校内专家,帮助企业一次次修改,直至凝练出可落地的技术需求。
紧接着,沈王强及时做好情况反馈,校地双方便以“揭榜挂帅”的方式,选拔出优秀意向团队。通过线下对接,团队和企业意愿达成统一后,合作意向随之便转化为项目申报书。
然后,校地双方组织技术、财务、管理等多领域专家举行项目论证会。意向团队和企业答辩通过后,学校、地方、企业和团队共同签约,项目最终方能正式落地实施。
“我们对全过程都会严格把关,休宁县自上而下也高度重视,调精配齐优秀资源,助力休宁的科技创新早日开出繁花、结出硕果”,沈王强与休宁的同事们坚持将中心工作做到趋近完美的闭环。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工作开展,中心平台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始终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为行为导向,解企业难题,助企业发展。2022年,围绕休宁县主导产业,在全面调研产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凝炼并论证了4个校地产业创新引导资金项目,与三家当地行业龙头企业“昌辉、华能石化、奥特斯”联合攻关,预计可为当地增加产值1亿元和税收1000万元。
三
如今,沈王强依然赶着每周一最早的车来,乘上周五最晚的高铁回家,每周和家人匆匆见上一面……
沈王强在茶企了解制茶工序。樊成柱 摄
期间,两地无数难忘的工作生活镜头,如同一部纪实电影,时不时地就在沈王强的脑中放映一遍,例如:
拖着疲惫的身体仰靠椅背,望着车窗外无尽飞逝的风景;
卸下挺起的精神舒心长叹,放纵事成后自由飞蹿的思绪;
消解繁杂的心情重拾笑靥,投入小家里至纯至真的温暖;
……
虽然现在的沈王强对中心工作逐渐得心应手,但始终也还是有那么一帧帧画面,让他足以铭记创新中心从0到1的深刻。
2022年3月起,休宁县校地共建合作事宜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022年4月起,休宁县多次赴合肥工业大学就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调研和深入交流。
2022年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专家团队赴休宁县考察昌辉集团、华能石化、奥特斯等7家企业,精准对接技术需求。
2022年8月17日,休宁县赴合肥工业大学签订共建“合肥工业大学(休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协议。
……
时间虽短,回忆满满,沈王强对此感慨万分,但他只给自己这阶段的工作打了及格分。
“从学生到教师再到中心主任,角色转变适应的时间都非常短,自己在这方面也没有经验,很多方面都还差的很远。休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同事们一直给予了我工作上的最大耐心和帮助……”
沈王强很感激休宁对待科技和人才的热情态度,“来到休宁,只是工作场所变了,其他都很舒心,而且深入基层,更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休宁,一次次职场小白的工作“历险”,让沈王强在每件事上都增添了“十二分小心”。
初入职场的沈王强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呵护下,慢慢用稚嫩的肩膀架起高校与地方、科研与企业的坚实桥梁,为活力的休宁不断注入人才与科技的力量。
自此,校地共建合作的航船渐稳驶向科技创新的一片深蓝。
2023年,休宁将继续坚持优化产业、政务和要素环境,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用好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把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技术革命的“最前沿”、招大引强的“主平台”和一改两为的“示范点”。
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一日千里。
困难也无处不在,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影随形。
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闯过隘口才能一马平川,这是我们一贯的“行动哲学”。
对沈王强来说,人生路漫漫,一个坎儿接着一个坎儿过。再回首,才是丰满的一辈子;对休宁来说,风景生态与科技创新不是单选题,创新的车轮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科技的进步总是在攻克难题中实现。
你见或者不见,科技创新路上的困难都在那里。唯有坚毅沉着地应对困难,抖擞精神,狠狠“杀出一条血路”。
诚然,对于大多数中国县域经济来说,科技创新“体质”的养成注定道阻且长,需要久久为功。
但是,做正确的事情,休宁从不畏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