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内生力从哪来?从口袋里来
#5月财经新势力#
经济的形势是好,还是不好?首先要肯定一点,经济的确在复苏中,但是,不会太快,要做好一个长周期的准备。
内生力是什么?
时光如梭,怕死的人日子都过得特别快。
这一睁眼、一闭眼,已经小半年过去了。人们心理上有一种暗示,疫情结束了,经济也一定会形势一片大好,你想看电影就看电影,想下馆子就下馆子,没人拦你了。可以,天下的事情总是充满了黑色幽默,通畅无阻的大街上,出租司机一路上跟我抱怨,生意太差了,收入比去年要少一半。
统计局和专家们解读上半年经济,解来解去,都旨在说明经济并非不好,一切都在掌控中,是黎明前的黑暗。其实,我完全相信经济会好转,但不会快,原因也很清楚,正如主流媒体所表达的:内生力不足。
内生力这个词语其实是一个很狭窄的词语,多是指企业内部的机制,一个好的机制让企业充满了活力,一种什么都管的,靠条款、罚责、绩效等一大堆格式化的管理,多半没什么内生力。内生力这个词语也指国民经济的在生产总量有占比,如果经济要靠外贸、那内生力就比较差。但是,主流媒体谈内生力是有定指的,指的是内需不足。
内需为什么不足?
当然是因为消费不足,消费为什么不足,说到底还是口袋里钱太少了,所以,内生力没那么复杂,口袋里没钱,这内生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盖了很多漂亮的房子,谁又不想豪华一下?
问题是收入与房价不成比例。淄博烧烤为什么火了?因为民间还是有这个级别的内生力,不用政府投资建烧烤城,烧烤就在那,二元一串,诚实;你别拦着它就行了,这就是内生力。
烧烤的启示是什么?
不是地方管理者有多智慧,也就是个地摊经济,解决不了作为工业城市淄博的财政困难,它的启示是消费降级了,满汉全席的盛景结束了,内生力取决于老百姓的口袋。
老百姓的口袋会增加吗?
看不到希望。
因为中国的GDP增长似乎与老百姓的口袋没太大的关系,我们年年在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在最近几年则变化不大。为什么?
一季度GDP增速4.5%,相当不错了,但是,企业利润却大幅下降,同比下滑了22.4%,消费指数温和增长,疫情放开了,并没有多大变化。出租车司机收入为什么还减少了,因为疫情没人敢坐公交,现在,全体抠门,能坐公交,绝不打的。
真正的压力是就业,一季度青年失业率19.6%,四月破了20%,四月再创新高,为20.4%;这个统计还不足以反映实际的压力,因为三个月内没有找工作的青年群体是不计算在内的,没去找工作,当然也说不上失业,但是,我一直在家玩游戏,因为我知道没什么好工作可找;如果我做了自媒体,谢谢你,你是灵活就业群体了,是在为就业率在做贡献,大约就是这个原因,中国的灵活就业群体从去年2亿人,实然成了2.9亿。
这九千万人都在忙什么?
收入要看就业,就业要靠民企,因为国企对就业的支持只有7%,民企高达85%以上,外企高的时候为9%,今后也别指望了,富士康正在搬往印度,不接受中国供养它的说法,而且认为税收太高了。
民企还能为就业多做贡献吗?
不太行,民企有恢复的迹象,但竞争非常残酷,昨天一个朋友投标,拦标价275万,25家竞标,这哥们要求也不高,只要平手,摊掉综合成本就是求生之道,直接把价格杀到了175万,这简直是疯了,哪里知道,还是不够疯魔,中标公司价格杀到了100万,这可以说是必赔。必赔为什么要做?这就是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了,先占了市场,关系在中国才是第一位的,以后会赚回来。
中国的市场经济来自两个方向的不同的扭曲。
再来看收入的预期,就业不好,收入也不太可能提高,从公务员、国企到民企都在降薪,连浦发银行也在降薪,网传特斯拉月均工资11040元,特拉斯正在步入机器人时代,据说已经项替了30万个的工作岗位,总的劳动成本是在降,不是在升。而月均工资11040元,对国内企业来说,不太现实。毕竟第一次分配是不可以下行政指令的,要市场说了算,你情我愿。
这样,内生力的三驾马车就只剩下社会保障了。
一切要看财政了,发钱?
如果这是最后的选项,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之所以内生力不足,来自两个方向的牵引,一是干预性的投资拉动,并不是市场需求要修这么多的路,是为了拉动GDP增速,作为一种地方的业绩考评,修了太多的路,货币工具失去了中性,没有流到民企与老百姓的口袋里,当然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决定了收入相对不足,即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过低;房子太多了,口袋太少了,房地产正是中国整体经济的一个写照,有问题的却不仅仅是房地产。
道理是一样的。
另一个方向的牵引是逆向的,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跟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占比也过低,这就决定了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决定了内需更加不足。
内生力从哪来?从口袋里来,口袋能满起来吗?
看不清。清华的李稻葵提出发10亿消费券刺激经济,他的逻辑很有意思,具有代表性,认为10亿可以带动40亿的流动性,其中,部分会以税收的形式返回到财政。我看行,目前全年投资约60万亿,既然投资拉动经济出现了效能递减,已经快到头了,那也别那么小头小脑,直接拿出10万亿发放;这个数量级当然不能与美国疫情间发放的力度相提并论,但是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十分给力了。
如果李院长的推论成立,10万亿带动了40万亿,这个比较明显比投资拉动有效。
复苏将是一个慢节奏,一切都会好起来,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