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为基础、必要的资源,电能和石油一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在当前局面下我们却发现,电价多年来始终未曾有过实际上涨的情况,而同样是国企所属的石油价格却又成天地除钱的热门话题。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从政策角度分析。
我国电能体系发展进入初期市场化改革时已经明确规定:各个省市的电价由单一的富民到全面转变为向社会公开收费的机制。
尤其是自2013年国家电力基调大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的以来,各级财务部门纷纷调整了相关政策,加强了对各地区的公用事业服务开支限制,并出台了关键性补助政策,以保证用户继续用得起电力。在此背景下,各地区的电价似乎被固定住了,无法随着供求情况灵活调控,比如核电等高成本项目可以获得更长时间的利润集成与商品组合运营。
相比之下,石油价格的波动较为剧烈,而且其市场化程度高得多。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和媒体上不断刷屏的新闻,更使国内油价形成了一定的惯性,由于压力器材介质运输、气氛压缩接收等方面的限制,以此管控就当前社会管理机制下必须满足的活动需求也比较明确。
其次,则是产业结构和效率是核心分歧之所。电能作为国内基础能源,通常采用的主要设备为发电机组、变压器、配件等重型设备,建筑安装大型耗材占有较多投资比例;而石油则是轻量的原油,需要在后期进行加工深入处理,这项的技术发展需求更加对人才智慧能力和细小物流。这两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与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截然不同,各自具有成长模式与向前推进路线和营销策略。
针对以上差异,在企业运营中,则表现为电能领域的利润水平与员工薪资相对固定,规模经济效应缓慢提升的客观情况,即实际市场表现已经趋于平稳;而石油行业的价格则在16年1季度大幅下挫后,实际以发展量积极提高竞争态势。整体来看,这种差异在两个产业间的健康成长和经营效率方面显得更加鲜明
最近,一个引人注目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国家能源局表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居民电价保持了不变。然而,揣测出此背后原理的人们指出,相当于15年内,居民用电成本就已经随着通货膨胀相应下降了约50%。相对地,石油价格显然“风雨飘摇”,常常让车主感受到生活成本压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电价15年没涨过,油价却频繁上涨呢?
首先,从行业角度看,石油销售业务与电力供应存在很大的区别。在国家能源战略上,石油作为清洁能源替代品的建设进度远不及清洁能源的高速进步。而且,石油供应是国际性质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量、供需关系、市场投机等等,外界不便干预。相对地,国家拥有较高的对电力供应管制能力,也能够更好地控制电价变化。
同时,在财务方面,石油产业呈现出投入回报周期较短的特点。企业运营成本高昂,而从需求和市场来看产品本身有一定抗波性和书写属性较低,给企业节约损耗和平衡财政流动余缺带来了相对难度。与之不同的是,电力业的操作类似于自然垄断,经营成本固定,且在投入使用后可稳健回报。 此外,国家对于电力行业的管理也相对紧密,涵盖产业规范、规模管制、数据发布等措施都很发达。
再者,供应变故也可能导致不同表现结果。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国内压力更大。当新冠病毒肆虐时,我国的疫情管控体制得到了日益完善,但国际上的疫情蔓延和战略利益冲突升级,直接影响到石油市场;大型灾害事件则进一步加重燃油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影响。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当多的生产企业、经销商不得已而涨价,这也导致了油价的频繁变动。
总之,在管制政策、行业属性、投资回报周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电价和油价的表现方式很可能不尽相同。当然,对于个人来说,能否采取措施减少石化品使用、增加清洁能源替代,则是可以努力争取的;标是各行各业同舟共济、增强企业实体建设与协同经营意识所必须寻求的答案。毕竟经管领域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未来挑战及发展前景等因素组成,未来依旧充满着机遇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