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时间有多长?统计:近两月正刷新二十年历史记录
海报设计 郁斐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8小时,较3月的48.7小时增加0.1小时。至此,2023年4月刷新该指标自统计以来的最高记录。
工作与生活需存有一定的张力,工作时间长短会影响个人和家庭生活。同时,单从经济学角度看,工作时间也并非越长越好,毕竟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需要时间进行恢复和更新。
因此,工作时间是反映人们工作状态、“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重要指征。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收集、整理近20年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数据,并结合就业指标、经济指标展开分析,发现以下特征:
(1)2022年周平均工作时间为20年最长
可查的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的年度数据,最早可至2003年。20年来,人们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有所波动,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以前。彼时经济增长强劲,且劳动环境待规范,常有超时劳动的情况。2005年、2006年的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47小时。
第二阶段是2007年至2016年。2007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这一法律有助于规范劳动关系与劳动时间、加班管理,抑制过劳等。
本文图表均为周燕玲制作
如图1所示,2007年至2009年,工作时间较此前高位迅速下降。2008年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6小时,为历史最低。但其后,市场上开始产生规避劳动法律的方法,《劳动合同法》的效益边际递减,工作时间回升到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从2017年、2018年开始,城镇劳动力调查方法和统计口径得以优化,逐步建立了定期统计、发布机制。其中包括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
近20年来,相关部门对工作时间的统计不断优化。尽管统计标准不全然一致,但总体对比看,2022年的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是20年中最长的,超过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时期工作时间的最高值。
如图1所示,2015年以来,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逐步增长的态势,从45.5小时增至2019年的47.9小时。2021年、2022年,在岗劳动者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依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年3月、4月连续刷新统计记录,很大程度上是以往数年增长趋势的延续。
(2)工作时间长已成常态,2021年至今多位于历史高位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按此规定,我国劳动者超时工作已成常态。特别是2021年、2022年至今,工作时间处于历史高位,超时长、高强度工作更为普遍,这与近年“内卷”成为热词的现象有所呼应。
如图2所示,过去4年间,除了2020年初因全国性的疫情防控原因,工作时间大幅缩短外,其他时段的周平均工作时间都位于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时长与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相关度并不高。
按照常理,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与失业率正相关。从劳资市场博弈角度看,如果失业率高,说明就业市场劳方力量弱,工作时间可能较长;失业率低,说明就业市场劳方更占优势,会适度减少超量工作时间。但从近五年看,无论调查失业率如何波动、或高或低,工作时间仍位于高位。
可能的原因或有两点:
一是在此期间失业率暂时降低,并不意味失业风险减少,就业市场整体仍处于不利于劳方的情势。
二是资方更占优势的劳动关系格局已较为稳固,对员工工作时长的主导权力较强。在此情况下,如果资方盈利能力或盈利预期下降,将更加倾向于利用劳资关系中的主导权力,拉长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以开展生产,而非扩充员工规模、增加人工投入。
(3)工作时间投入与GDP增速不完全相关
有观点认为,工作时间长是经济回暖的表征,特别是在经济复苏时期。从数据上看,两者不完全有相关性。
如图3显示,2019、2020年工作时间与GDP增速(经济活跃度)曲线基本同频变动。这说明,劳动力付出越多,经济越活跃,劳动者付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存在的。
但2021年以后,两者的变动相关性变弱。2021年下半年,劳动者工作时间一路攀升,但经济增长却放缓。说明工作时间投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经济的活跃、增长更有赖于其他因素。
对微观市场主体企业来说,其人员工作时间长,并不一定是业务营收高,也有可能增加人力投入拓展新业务,而成效则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官方统计的“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尚不能完全反映现实。毕竟,上述指标统计的是平均值,不能体现一些极端情形。
比如一些行业有超长时间工作的惯制,如“996”乃至“007”;一些加工制造业员工往往基础工资较低、加班工资为收入主要来源;以及灵活就业者在计件制下的“主动”过劳工作等等。这些领域从业者的超长时间现象,亟需更多关注。
当下,“过劳”报道并不鲜见,对“内卷”、加班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可谓滔滔不绝。工作时间,既是经济,也关涉民生。无论站在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企业看,工作时间(工作投入)与经济效益其实并不冲突,其中关键在于经济运转效率。如何提高效率,从而使工作时间维持在更宜人的区间,将有助于塑造更为健康、持久的经济。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