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员工何去何从?富士康正加速撤离中国,比亚迪能否撑起就业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三十年前,富士康凭借着大陆对台商的优惠政策来到大陆投资建厂,多年来一直与大陆处于互惠互利的关系,直到“十三跳”悲剧的发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恶魔工厂”!
“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如今富士康正逐渐将核心业务转出大陆,从大陆一步一步撤离出去。一旦完全撤离,将会造成大约120万名厂工失业,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其险恶用心何其毒也!
那么富士康为何要撤离大陆呢?而作为我国本土企业中的后起之秀“比亚迪”能否为下岗工人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呢?
“吸血工厂”
很多人对于富士康不太了解,只知道这是一家全国性的电子厂。直到“十三跳”事件发生才使得富士康走到公众的视野。
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富士康相继发生13起跳楼事件,而在2010年,不过半年的时间就发生了10例极端事件,且这些死者均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人,那么富士康到底做了什么导致这么多年轻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过去三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而我国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也离不开世界第一大人口国的红利,庞大的消费人群形成一个极具潜力的超级市场,吸引着各国各地的资本前来投资建设,而富士康就是其中典型的受益代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富士康在深圳建设了第一家电子厂,主要业务是给那些高科技产品进行加工,与它合作的厂牌有苹果、三星、索尼、诺基亚等等。
因为从事的是代加工业务,富士康所获得的利益自然没法与技术支持者相比。为了提高利润,富士康只能从工人身上谋取利益,他们化身为“吸血鬼”,榨干这些年轻人的最后一点“血液”。
工人们夜以继日的的工作,然而所获得的报酬远不能与其付出相比,来自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使得一些年轻人不堪重负,这也是富士康“十三跳”事件的根本原因。
一位厂工面对记者的采访哽咽道:“他们都是累死的,每天像一台机器般连续工作将近十小时,期间不得休息,不得坐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资本压榨着便宜的劳动力,蚕食着打工人的精神,工人们为了生存有苦不能言,所以成年人的脆弱与疯狂就在那么一瞬间!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特殊期间,一声“妈,我想回家”让很多人泪目。疫情期间,富士康疏忽对于疫情的防控使得80%的员工感染上了新冠病毒。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感染者没有及时被隔离,造成的后果就是集体感染。员工被迫封在寝室楼中。对于员工们的哀求,富士康的管理层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十三跳”、“员工求救”等一系列关于富士康丑闻被曝,让人们对富士康高层人员麻木不仁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懑,导致“富士康”连续多天挂在热搜榜上。
面对群众的舆论,富士康公关方面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相反有媒体报出富士康有意搬离中国,打算将目标市场转移东南亚的消息。
富士康撤离,百万人失业
在中美贸易往来发生冲突时,郭台铭非常担心国家间的政治斗争影响到他与最大“金主”之间的合作,所以郭台铭毅然决然的当起了苹果的舔狗,还对华为做出了落井下石的事。
当然了,对于企业客户的维系本来就是无可厚非。但其忘恩负义,崇洋媚外的言论以及轻蔑的态度实属可恨。
郭台铭曾发表了一番话语,他说:“我给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的财富,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这些都是我给予大陆的恩惠。没有富士康那些员工将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这段话表明了他对中国企业的不友好,无论是对于美国的“舔狗”行为,还是对于华为的落井下石。富士康的成功在中国,不仅仅是简单的“赏饭”吃,更是广大中国劳动力的贡献使其得以发展壮大。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认为富士康是被国人骂走的,也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因为产业升级而离开,实际上,富士康离开中国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吸引了越来越少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导致制造业的用工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也对制造业造成了压力。
因此,富士康开始着眼于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同时也有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这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追求利益是资本家的本性,正是因为如此,富士康才会将目光投向印度。比起继续待在中国,富士康去印建厂有三个优势。
第一,由于印度的人工费用相对较低,这无疑成为了其扩大业务的重要优势之一。这意味着富士康可以在印度招聘更多的工人来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且当地政策并未要求提供员工福利,富士康得以在该地区大幅降低运营成本。第三,印度市场的潜力巨大,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方面,这将为富士康带来更多的商机。
当然,在印度建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的不足和营商环境的不稳定。但是,如果富士康能够充分利用印度的优势,同时应对挑战,那么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
富士康搬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苹果公司向郭台铭提出转移工厂的要求,迫切将产能转移至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因为我们国家建厂地区的用工成本已经无法支撑高额利润。
这也恰恰说明了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中国劳动力价值不再低廉的根本原因。
苹果的这一决策使得富士康不得不做出调整,一步一步撤离。这一决定对于富士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因为他们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生产网络。
“撤离”是把双刃剑,其转移工厂的计划必然是要面对众多挑战的,所以富士康不敢贸然行事。同时也会给中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令120万名员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困境,考验着我国对于下岗潮的处理能力。
被小瞧了的比亚迪
随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转向高科技和环保产业,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尽管富士康逐渐撤离中国的趋势让人略感不安,但中国制造业并不会迎来末日。说到异军突起,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曾经的比亚迪。
这家企业曾被世界首富马斯克所宣称不是他的对手。然而,如今的比亚迪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与特斯拉不相上下。
我们不禁要赞叹比亚迪的崛起之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比亚迪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公司成功研发了一款双模电动汽车。此后,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比亚迪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企业,业务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同时,比亚迪还在不断创新,加快推出更加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可以说,比亚迪的异军突起,为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革。根据可靠资料显示,比亚迪目前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了65万之多。
尽管这个数字与即将失业的富士康员工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扩张速度之夸张,甚至超越了曾经的富士康。然而,这样的发展轨迹,是否值得称道,还需深入探讨。
比亚迪的总员工数已经达到了65万人,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的扩张速度甚至比当年的富士康还要夸张。当然了这个数字也反映出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增长。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智能化和高端制造的公司,比亚迪正在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之一。尽管如此,比亚迪还需要不断地吸引优秀的人才,以保持其领先地位,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与比亚迪相比富士康仅从事代工生产,不论其发展再久,终究必须依赖于美国苹果公司的订单以求生存。
在过去的富士康园区内,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旦苹果订单高峰来临,园区便加班加产,以赚取高薪;但随后,当淡季来临,员工便会流失,待遇也随之降低。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依赖单一“渠道”以求生存,并不能为这么多的员工提供稳定的“生计”。
而比亚迪的电池完全依靠自身生产,且拥有着领先一步的电池技术。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能够提供新能源汽车生产流水线,而且还有巨大的电池生产空间待开发。
在此基础上,比亚迪展现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实力。除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表现出色外,比亚迪还在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比亚迪最近开始向其他企业提供电池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这使得其他企业也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电池。此外,比亚迪还在积极探索新的能源领域,如太阳能和风能。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企业员工数量将突破90万人,这是一项庞大的人力资源安排。为了实现扩大生产规模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目标,比亚迪企业正在进行一系列扩张计划。
其中包括加强研发团队,提高生产效率,推出更多创新产品等。此外,企业还将加强与全球企业的合作,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新征程:向“智”造业转型
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企业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留人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以及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比亚迪企业将继续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为中国技术和制造业的卓越实力赢得更多的赞誉。
以郑州为例,该市拥有位于航空新港的富士康园区,然而该园区已经不断失去大量的员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比亚迪公司也已经在航空港建立了厂区,并且积极地收容下岗员工,并进行再次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生产需求。
这一举措不仅为这些员工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机会,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比亚迪公司,还有一些其他企业也在郑州航空新港设立了厂区,如沃尔玛、苏宁易购等。这些企业的进驻为当地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园区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此外,随着郑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航空新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郑州航空新港将成为一个集商业、制造业和物流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郑州比亚迪公司已经正式开始投入生产,并且很快便宣布了第一辆“郑州产”汽车的下线。
这样的速度再次证明了,富士康的成功并非是其自身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由于这些中国制造业者们的实力过于出色,他们的能力无可比拟,使得生产过程变得异常高效。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传统的制造业,转而进入了服务业和科技行业等更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中国曾经以其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基础,采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外国企业的关注,这一策略如今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国,已不再需要通过简单的劳动力出口来获取贸易机会。
这种转型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就业市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变化,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应对。因此,比亚迪能否接纳前富士康员工,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一部分。
同时,富士康撤离我国也提醒我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义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我相信富士康的撤离,并不会对我国产生多大影响,没了富士康,我们还有比亚迪,富士康离开中国,是越来越好还是走下坡路,郭台铭最后会不会后悔,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