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德国《明镜》周刊5月23日文章,原题:与中国打交道,“去风险化”会适得其反 欧盟希望通过自己生产更多商品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这可能被证明是一个更大风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擅长用言辞来影响政治。如今,她似乎找到能让西方粉饰其最大争论点之一的魔法词汇。她建议,为了在日益自负的中国面前保护自己,西方国家应采取“去风险化”战略。这点也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G7) 峰会公报中提到。西方不应像华盛顿强硬派先前所要求的那样与北京“脱钩”,而是应尽量减少对华贸易带来的风险。声明谈到“多元化”和“弹性”,称西方应消除其贸易关系中的“过度依赖”。
这是冯德莱恩喜爱的方式。“去风险化”不仅听起来比“脱钩”更温和,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成他们想要的东西:拜登的人会想,可继续对中国进行广泛孤立;或者像许多不想放弃利润丰厚的在华业务的德国企业家所说的,“一切照旧”。
但仔细琢磨“现在应将风险降到最低”这个漂亮口号后会发现,这是个空洞的公式。有时,一些假定风险根本就不是风险。而有些风险不能排除,即使可以,也会付出高昂代价。对欧洲最近提出的“去风险化”建议,任何人以经济学家般冷静的眼光审视后都会发现,其造成的风险往往多于需要消除的风险。
米兰经济学家丹尼尔·格罗斯在这方面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如,稀土作为重要的原材料,需求量很大,目前90%以上的供应来自中国。欧盟只要建立足够库存,就可以更好更便宜地确保供应。与欧洲自己提取的麻烦相比,这简直是太容易了。
太阳能组件也是类似情况。超过80%的供应来自中国,这也是为何许多欧盟政客认为欧洲大陆存在很危险的依赖性。格罗斯估计,如果这些部件在欧洲生产,价格将高出约30%。这表明高进口份额并不意味着巨大危险,最好的对策不一定是自己制造所有的东西。
此外,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来降低政治风险,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欧洲计划中的能源转型的最重要原材料来自南美等地区。这意味着欧盟未来将不得不继续大规模进口商品。为了能够支付这些费用,成员国需要收入,而收入只能来自工业产品的出口。因此,一个贸易流动因地缘战略被限制和分裂的世界,是欧盟的“绿色协议”最不需要的东西。
“去风险化”的确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去风险化”首先要在来自中国的“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说最近的 G7 峰会有一个结论,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已经同意,“脱钩”不是最好的答案。(作者米谢艾尔·索加,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