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平台遇到暂时困难,中国外卖经验能否全球复制?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赖家琪 崔瑾玥】“我们的好运气已经用完。曾经是冒着风险为他人送餐的英雄,如今却成为底层。”布兰特利·布什是美国最大的外卖平台之一优食(Uber Eats)的送餐司机,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达了自己从经历行业巅峰、再到如今境遇与收入同步下降的落差感。
欧美的外卖行业曾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外卖送货人员也因马不停蹄地工作换来高额收入与人们的感激。而如今,曾经的光环正在褪色。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外卖企业已开始登陆香港,开启对中国内地之外市场的探索。全球外卖业的增长潜力到底如何?中国外卖业的经验是否可以全球复制?
好运气已经用完?
“疫情之后,消费者开始重返餐厅聚会,对于外卖点餐的兴趣大减是导致利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2月份,总部位于美国的达美乐披萨在披露了去年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减少7%后,其美股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了高达12%的跌幅,对此总裁韦纳对公众如此解释。韦纳还称,欧美节节攀升的高通胀压力迫使很多普通居民家庭开始节衣缩食,亲手做饭,进一步降低叫外卖频次。
对此,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斯里瓦斯塔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飞涨的物价已经让她开始减少点外卖的次数。因为“曾经只需要花12美元就可以送到的餐点现在已经涨到20美元。以我目前的收入水平,无法频繁点外卖。”
《环球时报》记者在英国了解到,经济下行与成本上升也令在英国的各大外卖平台的日常运营更加艰难。此外,“用工荒”也在困扰脱欧后的英国,因外送收入下降,不少送餐者已经选择退出行业。
顾客小费减少也令欧美外送从业人员感到“好运不再”。《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美国外卖配送费与距离、订单总价都有关。点餐人员还需要再给送餐者总价10%的额外金额作为小费。《纽约时报》报道称,曾经广受欢迎的“无接触配送”开始令点餐顾客感到“反人性”,并拒绝向素未谋面的送餐人员发放相应比例的小费,进一步打击了从业人员积极性。
市场增长仍有空间
根据商业数据平台Statista的数据估算,2023-2027年间,全球在线食品外卖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2.67%,并将在2027年达到1.65万亿美元,行业仍有广阔空间。“尽管欧美消费者重回线下消费对外卖行业形成短期抑制,但点外卖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华南理工大学零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嘉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苏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每周一般会点2到3次餐馆外卖,如果忙的话会有4到5次,和疫情期间相比没有太大改变。“外送服务帮助了许多没有精力在家做饭的人。除了点餐平台,越来越多的餐馆开始自己提供外卖服务,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便利。”斯里瓦斯塔瓦也有相似感受。
“相对于市场规模,我们更应该关注到行业的渗透率情况。”邹嘉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与中国当前52%的外卖渗透率相比,香港为3%—8.3%,美国为12.5%,“较低的渗透率意味着趋势性利好”。
很多经验不能照搬
根据Statista的数据,2023年预计全球在线食品外卖市场的收入规模将达到1.02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仍来自中国,占比接近40%。“较高的市场规模占比意味着市场增量的减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外外卖市场更有发展潜力。
在以欧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餐饮外卖服务配送速度慢、服务费用价格高是共识。来自中国内地市场的外卖行业优势经验是否具有借鉴价值?邹嘉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内外卖及配送企业的成熟外卖订单管理、履约运力管理等大数据建模与应用能力,预计能够为出海外卖平台提供强大助力。但通过补贴方式快速获取市场,可能会在欧美等地面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出海企业需要十分注意。
盘和林认为,类似平台补贴这样的手段短期有效,但较难持续,“从全球视角看,增长的关键在于找到降低配送成本的路径,从外卖提高渗透率入手,拓展市场增量”。
此外,中企出海也需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外卖人员群体维权等事项。邹嘉亮称,欧美外卖平台用工模式多样化。各国对数字平台劳动者如何归类的司法判定也有较大差异。如西班牙在2021年出台“骑手法”,明确了外送人员作为雇员的地位;同年英国则裁定,外卖送餐者为“自由职业者”。“这就要求外卖平台出海运营需对当地的劳动法规定、司法判定案例有充分了解,从而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