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集装箱就像“抓娃娃”,世界大港更智慧
本报讯 (见习记者 周林怡) 巨轮停靠,集卡穿梭,宁波舟山港一片繁忙景象。经历经贸摩擦、世纪疫情等考验,该港口仍能连续14年雄踞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秘诀何在?近日,中央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这座世界大港,寻找其中的答案。
梅山港区码头上,高大的桥吊上下作业,一个个集装箱有序装卸,周边和高空却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和桥吊司机。
奥秘,藏在距码头约4公里的远控操作室内。一处操作台前,一名桥吊司机紧盯眼前6块屏幕,手握摇杆,远程控制桥吊精准完成集装箱装卸。“以前都靠眼睛看,现在吊集装箱就像‘抓娃娃’,作业疲劳程度大大降低了。”桥吊司机导师吴起飞告诉记者,传统人工岸桥操作手每天弯着腰工作,要在52米高空、不足3平方米的操作室内,完成空中定位、着箱起吊、装车回移等步骤,如今远程操作模式让司机解放出来,极大延长了职业寿命。
这一“机器换人”变化,源自梅山港区对“作业链”的数字化改造。目前,该港区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单小车远控自动化桥吊36台,远控占比72%,岸边装卸实现“无人化”;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远控轮胎式龙门吊100台,远控占比60%,实现“一人控多机”;连接桥吊与龙门吊的平面运输设备,由人工集卡向智能集卡转变,目前62辆智能集卡均已具备无人化作业能力。
光有自动化设备还不够,面对如此巨大的吞吐量,港口如何合理指挥调度,让设备最高效运转、资源最大化利用?
梅东公司大楼里,展厅墙壁上悬挂的“数字梅山”可视化系统大屏,为我们揭晓答案:通过“双芯智慧大脑”,即n-TOS(集装箱生产作业调度系统)和iECS(智能设备调度系统)的双芯作业系统,就能在远程操控室内实现集装箱抓放;港区“5G+北斗”的应用,则实现了对每辆集卡的实时调度与管控。
梅山港区以外,近年来,整个宁波舟山港均在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加速传统码头向智能化码头转型,推动生产作业、物流供应链、客户服务等各环节智慧化,提升港口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据悉,今年1月至4月,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45亿吨,同比增长7.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31.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
“除了打造智能化码头,我们还在不断提升智能物流服务,培育高端港航数字服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集团技术与信息部高级主管颜明东说。眼下,以海港为龙头、陆港为基础、空港为特色、信息港为纽带,宁波舟山港正在构建服务“四港”联动发展的智慧物流云平台。同时,还通过创新“交易+数据+服务”模式,建成国内第一规模的浙江“拍船网”,目前船舶交易量持续占据国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