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公布两个CPI数据,而中国只有一个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每次美国劳工部公布CPI数据时,有CPI和核心CPI两项数据,(比如4月CPI同比4.9%(前值 5%);核心CPI同比5.5%(前值 5.6%)),而中国却没核心CPI数据,这是什么原因?
先说答案,这其实是理念的区别,也是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过程,美联储学以致用的体现。要想弄清楚来龙去脉,还得从美国大通胀说起。
从1965年底到1981年底,美国年均通胀超过7%,在1979-1980年甚至达到13%的峰值,历史上把196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称为美国的大通胀时代(最终被沃尔克强势猛烈加息消灭)。
解释通胀最早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反过来通胀率低时失业率就高。但原始菲利普斯曲线隐含了一个前提:通胀和失业的大部分变化反映的是整个经济体系中商品和服务需求总量的变化,认为需求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即需求的增加,会导致就业的增加,进而导致工资的提高和价格的上升。
但是在美国大通胀时代,1973-1974年及1979年油价急剧上涨,抬高了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运输成本,从而加剧了通胀。而且,与需求变化产生影响不同的是,供应冲击带来的是滞胀,会同时推高通胀和失业率。
此时,经济学家发现,要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数据的话,就有必要将“需求侧引起的通胀”与“供给侧冲击引起的通胀”分开。一种比较简单易懂的方法是关注核心通胀,这是一种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通胀衡量方法。因为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波动通常比较大,尤其容易受到各种供应紊乱的影响。由于核心通胀排除了一些重要的并且容易受到供应紊乱影响的来源,因此它能够更好的反映需求量的增减是如何影响通胀的。
于是核心CPI产生了,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一般认为,核心CPI能更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当然,意见也不是一边倒,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也大有人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不断实践,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等的不断修正和完善,通胀原因和机理被不断剖析,形成了现在主流的看法,通胀来自三方面:需求、供给侧、民众预期。需求增长带来经济扩张进而形成通胀、供给侧冲击会带来滞胀、民众的通胀预期会带来实际通胀。